※※※※※※※※※※※※※※※※※※※※※※※※※※※※※※※※※※
※    ★                      ★    ※
※   ≤×≥      枫  华  园       ≤×≥   ※
※  ≤\‖/≥   二零零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出版  ≤\‖/≥  ※
※ ≤≤\‖/≥≥                ≤≤\‖/≥≥ ※
※    ‖                      ‖    ※
※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日创刊  周刊  总第三三九期    ※
※     《枫华园》杂志社主办  《枫华园》编辑部主编     ※
※                                ※
※※※※※※※※※※※※※※※※※※※※※※※※※※※※※※※※※※
~~~~~~~~~~~~~~~~~~~~~~~~~~~~~~~~~~
      本 期 目 录(FHY0203E)
~~~~~~~~~~~~~~~~~~~~~~~~~~~~~~~~~~
【论 坛】 中国派与泛亚派之争和中美战略同居关系       黄光锐 
      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几点思考(二)         马 龙
【百草园】 美国报业的一段炒作                泽 熙
      文化侵略?言论自由?
        --台湾政府管制大陆书籍进口         宋嘉沛
【游子生涯】短信三件                    假洋鬼子
      阿琳                       长 杰
      寒衣                       康 健
【红叶集】 青的迷惑                     艾 磊
【故国神游】十年广东 隔世之遥(上)             中 贞
      马年回长沙(一)--献给老同学们的一点文字    胡司令
【科学博览】长生、规律、自然界                大 谷
【小说连载】风雪在天涯(结局)                南 江
~~~~~~~~~~~~~~~~~~~~~~~~~~~~~~~~~~
【论 坛】 目录
       中国派与泛亚派之争和中美战略同居关系

        -黄光锐(新世纪国际关系学社)-


  “战略同居”这个词听起来新奇,其实是从法国人那里套用过来的。法国的政
体独具特色,总统由选民直选,总理却由议会选举。因此如果议会选举中多数派易
位,就可能出现左右两派首脑分占总统总理两府的局面。从八十年代以来,左右共
治已经发生了三次,富有浪漫情调的法国人将此称为“政治同居”。现任总统希拉
克当年以总理的身分“同居”,如今在总统任上又“同居”了一回。政治家们同居
不同居,法国人日子照过不误,没显出受了多大影响。笔者之所以套用这个词,一
是觉得实在找不出别的词能更准确更形像的描绘中美之间的关系;二是因为目前中
美关系起起落落最重要的缘由也正是国务卿鲍威尔和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夫维茨在华
盛顿的政治同居。

  二月二十一日,小布什出人意料的在尼克松访华三十周年纪念日再次飞抵中国
,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同布什总统去年十月的上海之行一样,国务卿鲍
威尔陪同访问。三月十日,台湾国防部长汤耀明在美国佛罗里达出席“美台军事高
峰会”,并和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夫维茨会面。小布什二月北京之行时,许多评论以
当年尼克松访华相比;佛罗里达台美军事会晤后,又是一片美国支持台独大陆极为
被动的惊呼。如此说来,难道短短一月之间白宫的对华政策就倒了个?当然不是。
其实,在过去一年多当中,类似的情形已经出现了好几次。中美关系从去年四月撞
机事件中回升即是得益于鲍威尔的北京之行;而双边关系出现紧张大都可以追朔到
沃尔夫维茨所在的五角大楼。二十年前的共和党“中国派”与“泛亚派”之争大有
卷土重来之势。


中国派与泛亚派之争

  自从六十年代洛克菲勒与戈德华特之争以来,共和党内温和派和保守派就一直
是面和心不和,只是为了和民主党争夺总统宝座才彼此妥协。如此施为在野时还有
同道,一朝入主白宫,权力斗争就不可避免。一九八一年里根上台后,共和党政府
就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内斗,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成为主要战场之一。

  作为共和党保守派领袖,里根政治立场强烈反共,意识形态色彩极为强烈。里
根又长期和台湾保持密切关系,七十年代曾两次访问台湾。竞选期间里根一再指责
卡特,声称当选后他会恢复美国与台湾的官方关系。里根入主白宫后面对现实,还
是接受了美台维持非官方关系,但仍然坚持要充份执行台湾关系法。是否按照FX
计划向台湾出售一百架战斗机遂成为里根对华政策和台湾关系法效力的试金石。围
绕FX计划,里根政府爆发了激烈的内战。国家安全顾问艾伦、国防部长温伯格等
支持向台湾出售FX。而副总统布什和国务卿黑格则不赞成扩大售台武器的规模和
性能。一九八一年十月,黄华和黑格在华盛顿外长会谈中交锋达到了拍桌子的白热
化程度。几轮唇枪舌剑下来,黑格首次表示美国“无意提高对台军售的数量和质量
”,暗示美国准备在FX上让步。

  一九八二年一月七日,里根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商讨FX计划。黑格一回到国
务院就派遣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飞往中国。霍尔德里奇告诉前来
迎接的中国外交官他仍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但却必须和章文晋副外长会谈。黑格的
指示十一日凌晨才电传至美国驻中国大使馆。里根终于做出决定:放弃FX计划。


  这场围绕美国对台军售的激烈争吵被称为共和党外交政策班子的中国派与泛亚
派之争。在这场宫廷恶斗当中,黑格赢得了惨胜。在政策上他打了胜仗,但由于和
白宫连连冲突,黑格不得不于六月二十五日辞去国务卿的职务。尽管黑格和霍尔德
里奇发挥最后的影响促成了『八一七公报』的签署,但自尼克松访华后制订对华政
策整整十年的中国派却就此大权旁落。

  黑格的问题就在于他的国务院并非铁板一块。时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处处长的沃
尔夫维茨就两次公开指责国务卿朝中国让步过多,大为光火的黑格下令不准让沃尔
夫维茨再听到半点风声。黑格辞职后,继任国务卿的舒尔茨于八二年底以沃尔夫维
茨取代霍尔德里奇为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泛亚派从此主导美国的东亚政策
近二十年之久。


泛亚派路线还能撑多久?

  按照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中美签署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
寻求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
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销售,并经过一段
时间导致最后解决。”但在沃尔夫维茨看来,美国可以保持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同时不放弃东亚的盟友,特别是日本和台湾。作为泛亚派的灵魂人物,沃尔夫维茨
从根本上反对美国在『八一七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的让步,对先后主导美
国对华政策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和黑格也相当不以为然。从八二年起,沃尔夫维
茨、阿米塔奇和李洁明等泛亚派长期在华盛顿身居高位,美国又怎么会真正遵守三
个联合公报的限制呢?

  泛亚派路线能得以长盛不衰,并不仅仅是因为共和党保守派强烈的意识形态色
彩。应当承认的客观事实是在八九十年代,沃尔夫维茨的形势判断确实很有道理。
七十年代美国和中国建立关系时,美国正陷于越战泥潭,苏联正处于全盛时期。面
对苏联步步进逼的不利形势,美国急需拉拢同样受到苏联威胁的中国牵制苏联。而
八十年代里根执政后奉行实力政策,加强和苏联的争夺;而苏联却已经开始战略收
缩,对美国的压力大为减少。中国向美国靠拢起先是因为中国的安全受到北方百万
苏军的威胁,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国对美出口急剧增长,成为中国的经
济命脉。苏联崩溃消除了美国联中制苏的必要性,中国在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地位却
成了美国国会一年一度激辩的话题。经济上的对美依赖和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决定
了中国难以对台湾用强,泛亚派在海峡两岸大牌通吃的策略也就自然游刃有余。过
去二十年美国对华政策起伏变幻,却大都在拉拢扶持日台和保持美中关系同步进行
的泛亚派框架之内。

  不过,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实力对比和国际形势从来都不是
一成不变的。泛亚派路线在过去符合客观形势,却未必能在将来也符合客观形势。
棋盘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同样的落子有时是妙手,有时就成了无理手。只要看看近
来的重大变化,就不能不问一句:泛亚派的双轨路线还能撑多久?

  从一九九九年朱镕基访美到二○○一年底多哈会议,经过艰巨的背水苦战,中
国终于达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目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小布什
签署总统声明,宣布从二○○二年一月一日起中国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PNTR
)正式生效。入世成功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改革派赢得的最重大的政治胜利,其
深远的影响将在今后几十年当中持久的表现出来。最惠国待遇的彻底解决标志着中
美两国实现了经济关系正常化,扫除了双边关系的一大障碍。入世成功和PNTR
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经济安全,大大加强了中国的战略机动性。

  “九一一”事件的爆发改变了世界的安全格局,使得美国军事部署的重点转到
了波斯湾、中亚和里海的国际大博弈主战场。笔者要指出的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决不是纸老虎,而是对美国构成了比当年亚洲革命运动严重得多的威胁。恐怕只有
古埃及传说中那十场可怕的灾难才能充份地加以形容。为了抵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势力,美军主力将不得不长期配置在北约和中央司令部,而不是太平洋战区。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阿富汗和海湾的军事压力使美国海军必须在北阿拉伯海保持两艘航
空母舰的兵力,从而不可避免的减少了西太平洋上的战力和投送能力。

  而最令泛亚派气馁的还是中国势力的上升和日本势力的衰落。用都人先生多次
提到的一句话讲,东亚正在向传统秩序回归。


日升于东而落于西

  日本这个词取意于日升之地,奢望能以此加胜中国。殊不知日升于东而落于西
;中国汉唐两朝盛世的东都又恰恰正是洛阳。自古石卵不击龙蛇不争,我中华泱泱
大国奉天承运首领东亚,乃理所当然之事。小小倭国篡逆称尊,一时得逞则可,欲
图长久则难!何况天道常行,立国不可逆天。倭人立国以来素无德行,烧杀淫掠,
水陆猖狂,无恶不作,人神共愤!此等干犯天常之事,倭国一再行之,乃逆天犯地
不容于人伦之国也。岂有不败之理!

  三十年代的“皇军武运”和八十年代的“泡沫经济”两次兴盛之后,日本正在
无可挽回的走向沉沦。日本无力阻止日元的步步下滑,更无力改革其陈旧的经济体
系。面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惊涛拍岸一般的强大攻势,日本曾引以为自豪的制造
业节节败退。笔者敢预言:上海浦东的地产价值超过东京银座不过是时间问题。事
实上,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已经在讨论日本经济全盘崩溃的可能性了。日本的军事
力量倒是比常人所知要强大许多。日本的大型水面战舰对中国拥有六比一的优势,
而日本高度士官化的常备军使其可以迅速扩军备战。日本的体制在本质上一直是战
争体制,而不是经济体制,不能不引起中国的高度警惕。不过,说句不大好听的,
当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了六个星期,现在如果他们想搞个东京大毁灭只需要十
分钟--核导弹从中国打到日本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日本现在还想重温“皇军武运
”的旧梦,就必须冒日本本土被摧毁的危险。鉴于日本人口高度集中于东京大阪等
主要城市,几枚核弹头落地就足以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一
九三七年的中国了。

  与日本沉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邓公南巡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中日对抗
这盘棋,日本执黑中国执白,下到现在已是白棋优势局面。这样的局势之下,美国
东亚政策的中国派不可抑制地重新抬头。一九九八年克林顿总统不顾国内的各种反
对坚持专程访华,重演当年尼克松的“越顶外交”。这是日本和台湾享受近二十年
泛亚派优待以来所遭受的最沉重一次打击。克林顿首开美国总统在北京抨击日本的
先例,却公开称赞中国对亚洲经济的贡献,更使泛亚派灵魂人物沃尔夫维茨在电视
上哀叹不已。沃尔夫维茨在两千年大选时捉刀代笔把中国定位成“战略竞争者”,
良有以也。


鲍威尔成为泛亚派眼中之钉

  现在回头看来,由于共和党保守派在八年之中用尽手段却始终奈何克林顿不得
,泛亚派已经失去了扶持日台和中国摊牌的最佳时机。回想九七年香港回归之际,
倘若不是克林顿手下的中国派坐镇白宫,事情如何能那么顺利?李登辉抓住这个中
国处处受制于人的关口跳出来搞台独却未能得逞,也同样是因为在野的泛亚派根本
帮不上他什么忙。都人先生曾指出:“目前的中日形势与三十年代相当近似,都是
日本感到中国实力增长的压力而必须赶紧行动,以免力量对比进一步对它不利;而
中国则恰恰处于差一步羽翼即将丰满的关键时刻。换言之,中国具有时间而日本掌
握主动。”两段历史相比,中国今天的运气远远好过当年。

  当共和党终于得以重返白宫之际,泛亚派却发现克林顿虽然走了,却仍然有人
拦路。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新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同黑格一样,鲍威尔一上任
就成为保守派的眼中钉;但与黑格不同的是,鲍威尔的地位几乎可以和马歇尔相比
。这两人都是将军出身的国务卿,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都有“知兵非好战”
的气质,都对共和党内的意识形态原教旨主义者不以为然。当年马歇尔将军是在使
华之后出任国务卿的,如今鲍威尔将军则成了重开中国派与泛亚派之争的关键人物
。

  兵法云: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鲍威尔当年亲历越南前
线,深知用兵之害,因此出掌美国军权之后一直强调谨慎和节制。为此鲍威尔和鹰
派政客之间多次发生冲突,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和前任奥尔布莱特围绕前南问题的
争吵。女大使对鲍威尔的谨慎态度极为不满,责问道:“如果你不肯用兵,那世界
上最强大的军队又有什么用呢?”鲍威尔大怒,当着总统的面回敬道:“那么多美
国大兵可不是你能随随便便在地图上移来移去的一堆乾柴!”鲍威尔和沃尔夫维茨
的冲突则是起自海湾战争时鲍威尔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总统不要进攻巴格达,
得到老布什的采纳。时任国防部次长的沃尔夫维茨对此极为不满,二人就此结下宿
怨。九一一事件之后,沃尔夫维茨极力鼓吹进攻伊拉克,即是当年那场争吵的继续
。事实上,自从布什政府上台以来,国务院和国防部就一直在导弹防御、以巴冲突
和欧洲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互相拆台,几乎已经到了在新闻媒体上开战的地步。

  共和党内两派在对外政策上的分裂,就数在对华政策上最为深刻。去年初笔者
就指出,布什必须做出一项政治选择:中国是经济发展的夥伴还是危险的军事威胁
?他不可能两者兼得。如今布什上台一年有余仍然抱着两者兼得的幻想让对华政策
继续双规运作,执掌雾谷大权的国务卿和五角大楼的军师又是水火不容,其结果也
就可想而知了。只要共和党内两派同床异梦的政治同居继续一日,鲍威尔和沃尔夫
维茨之间的宫廷恶斗就一日不会停止。国务院和经济部门搞的是一套,国防部和中
情局搞的是另一套,白宫则是骑墙派。如此施为,政策如何能不一片混乱?!不过
,从长远看,笔者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无论是从国内政治的取舍还是国际政治的
形势上看,布什选择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军事对抗。因此当前中国对美政策
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字。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
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
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之间。吾当以奇计胜之。”这段
话乃是出自东吴大都督陆逊的金玉之言。陆逊深通兵家韬略,又颇有自知之明,是
三国演义中小生最为欣赏的人物。中美俄新三国演义当中,中国正是东吴的角色。
当今曹魏势大,急不可图;弃好成仇,对我无益。依兵法当悬权而动静观其变,相
机先取台湾,全据西太平洋要地,而后别做良图。或北上复外蒙,或东进平倭寇,
当观时势而动也。

二○○二年三月二十日新春之际欣然成文,心情怡然。
~~~~~~~~~~~~~~~~~~~~~~~~~~~~~~~~~~
        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几点思考(二)

             -马龙-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资源,按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状态实事求是地说,众多
的人口仍然是沉重的负担。但是从长远看中国的根本出路就是充份的开发和利用我
国的人口资源的优势。这个中国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优势是其他各国(除了印度以
外)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可能还
没有被人们充份地认识到,其实道理是很明显的。假如我们不卑不亢的认为中国人
先天不比外国人笨(当然也未必比别人聪明)而且后天受同等教育的话,那么合乎
逻辑的结论就是中国的人才数量就是美国的五倍或者比美欧俄日的总和还多,因为
这是由人口比例决定的。当然前提一是中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至少不比这些国家差
,二是国内有一套择优淘劣公平的人事制度和机制以致于真正实现这人尽其用。这
其实就是说了多年的“因才施教和人尽其才”。

  培养和开发人才因此是中国的百年大计,根本之计。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应该也
必须是中国的国策。当然中国的国家巨大而国情非常复杂,单纯发展教育既不可能
也办不到。依笔者之见实现这两个条件也并不很困难,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其独
特的优势:一、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它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信念也极其普
及和深入到一般老百姓思想中。这一点在延续至今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
变化,只要看看每年的高考和中考,看看国内重点学校的入学竞争就清楚了。令人
惊讶的是在定居国外的中国人也并没有改变这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信念,让孩子上最
好的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材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家庭最高的目标。二、中国虽然
人口众多但外国人相对的少,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故种族歧视问题并不严重。当然
各地也不同程度存在对外地人的一些偏见,但这毕竟不是种族问题。从长远的意义
上说,如果我们认识到未来国内就业问题的严重性,那么现在系统地提升教育的规
模和质量就是解决十年或二十年以后的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

  中国的疆域宽广可以和欧洲相比,中国的人口众多几乎相当于欧美日俄的总和
,在全国范围基本上没有语言文字障碍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界限和障碍。这意味
着其实中国更适合于实行市场经济因为不仅技术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而且劳动力也可
以自由流动这其实才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

  对我们民族的信心不仅仅来自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今
天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的状况,只要看看在东南亚,大洋洲和欧洲,北美的华人就
会明白也就不难想象未来中国的前景了。再看看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我们几乎无法不为中国大陆发展的前景感到振奋和激动。一旦中国这个具
有巨大的惯性的经济体转动起来后她给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
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维并非如同欧美的基督教文明那样以营利作为国际经济和其他
事务中最重要和唯一的目的和标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
在规律,才是中国人的理想。

  我虽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但我并不否认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些
内在的困难和问题。从长远来看中国除了人之外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相对贫乏,这将
迫使中国不能走欧美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现代化道路,而必须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条
高效率低能耗和保护生态的现代化道路。所以中国的发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未来
五-十年中中国肯定还要经受不少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阵痛和磨难。譬如,国产的
汽车工业,农业就将被逼入死角。其实有目皆识,中国农业改革在迈出了第一步之
后就停滞不前了,而这第一步其实不过是分田到户从毫无效率的人民公社恢复到了
在这之前的已经在中国有了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没有外来的竞争再加上政府的
保护和扶持农业始终保持着低效率不能向中小型家庭农场和股份制农业生产合作社
转变。当然高效率农业必将导致大批农民的破产流入城市,其实这是早已熟知的必
然。城市才是大量容纳劳动力的地方,其实也正是这样的劳动力的流动才推动了贫
富的均衡流动。中国政府应该在保证城市生活条件下积极推动和促进这种转变,以
使在未来十年中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人员减少到占劳动力总量的20%-10%
。

  中国的人才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今天在国外大学学习的有大约10多万中
国留学生,而在国外企业和研究机关工作的恐怕要几倍于此。这些人材无论他们将
来何处去向都将使中国直接或间接受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进入中国的外资来源,
很容易发现其中主要部份来源于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华侨,特别是在中国开放改
革初期。可以说这三个来源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三支助推火箭,没有他们很难想象这
些年来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一点只要看看俄国的情形就很清楚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扩展到国外建立中国主导的世界规模的跨国公司,
为此需要熟悉各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和社会的高级管理人材,可以设想当中国经济
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时中国的企业家和商人将不可能与昔日仅埋头于国内甚至仅关
注当地的商机和行情“土老财”相提并论。他们也决不会象欧美商人那样充满对外
国的傲慢、偏见和无知。届时在各国贮存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中国留学生将成为
高质量人材资源库。如果不仅仅我们从经济而且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毫无疑
问,他们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数百万座桥梁,成为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
者!

  中国的人力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是一流的,那中国
的人材也取之不尽的。如果我们有一套公平的而又能够“人尽其才”的人材竞争和
选拔制度,又何愁民不富国不强呢?
※※※※※※※※※※※※※※※※※※※※※※※※※※※※※※※※※※
【百草园】 目录
          美国报业的一段炒作
 
            -泽熙-

  19世纪后期是美国报业史上最幸运的“镀金时代”,随着技术日臻成熟,出
现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无情地追求利润,造就了报业大亨疯狂炒作、占地称霸的格
局,一时出现了800多家日报。没有地方比得上纽约,这个280百万人口的城
市,15份日报每天的发行总量达200万份。而竞争主要来自“曾经是美国最有
影响力的传媒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从“黄色报业”到“西美战
争”,他们都成功地建造了自己的“媒体帝国”,不仅把报纸推售给了普通公民,
也永远改变人们对新闻的看法。


“日报的帝王”

  旧金山《考察报》曾经是一份不起眼的小报,单薄的纸片四处发行,目的只有
一个,就是支持以采矿起家的乔治·赫斯特,使他在美国参议院占有一席之地。1
887年春,参议员赫斯特把报纸交给了他的儿子,一个23岁的哈佛退学生威廉
·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他的
“媒体帝国”就从这家小报开始。

  赫斯特在给他父亲的信中称《考察报》是一张“悲惨的小纸片”,并说道:“
我开始对我们的小报有一种奇怪的亲切……。我确信我可以成功地经营一份报纸。
”果不虚言,赫斯特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直觉,知道怎样让人阅读一份报纸。他重新
唤醒了这份正在打磕睡的报纸》,上任六周后,远处的一家酒店发生大火,一列特
包的火车便满载着他雇用的职员、作家和绘画艺术家来到现场,结果出了14页的
附加版,一种新的办报方式正令世人惊讶。

  《考察报》是赫斯特炒作的开始。1889年,他下令以巨大的开销在野外捕
获一头大灰熊,并将它命名为“帝王”,送到旧金山展览。不久,《考察报》自称
“日报的帝王”,每天的发行量从5000份上升到55000多,有资格自称是
当时“太平洋海岸上最大、最闪光和最好的报纸”。它的发行量超过了竞争对手《
旧金山纪事报》,以后持续领先50年,以报导法庭消息,如犯罪、审判和谋杀案
件见长。

  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赫斯特也往往想到一些“怪招”。例如1895年第二次
古巴革命,古巴游击队反抗西班牙而争取独立,整个美国报业都在为此展开新闻竞
争,由于封锁,许多报纸无非是根据想象舞文弄墨。一些记者虽然到了古巴,不过
是在哈瓦那某个宾馆酒巴里等待起义军发布的消息,然后加工一番送到美国,满足
饥渴的读者。赫斯特则制作了一把用钻石镶嵌的象牙柄宝剑作为礼品赠送给游击队
的司令墨西莫·戈梅兹(Maximo Gomez),激起了一个名叫拉尔夫·
佩恩的年轻记者自告奋勇地愿意将这把剑送到起义军营地,目的是为了获得独家新
闻。


纽约的“黄色新闻”

  但是当《考察报》在旧金山名声雀起以后,赫斯特又感到厌烦。1895年,
他从溺爱他的母亲菲比·阿珀森·赫斯特那里要到800万美元,开始进军纽约,
要成就更大的功业。他只花了18万美元就买到了《纽约日报》,并不时制造轰动
一时的新闻。他首先面对的是称霸报业数年的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
ulizer)。普利策1883年就买下了《纽约世界报》,五年内的日发行量
由2万份增加到25万份,已经成为纽约报业的一大强手。

  作为一个年轻的匈牙利移民,普利策出生在一个犹太血统的富商之家,曾经是
一家德语报纸的记者和通信员。1872年,他以3000美元买下了《圣路易邮
报》,成为他办报的开端。1778年12月,又在拍卖中,以2700美元买到
了破产的《圣路易快讯报》,这家报纸成立于美国内战早期。此后不久,两报合并
,这就是今天有名的《圣路易邮讯报》(St Louis Post-Disp
atch),开创了美国新闻的一个新时代,它以讨伐彩票、赌博和偷税漏税而名
声大振。

  1883年,十分富裕的普利策开始在纽约打天下,以34万6千美元购买了
《纽约世界报》。开始,他将这份一年亏损4万美元的报纸转向刊登人们感兴趣的
故事、丑闻和色腥题材。他承诺“揭露欺骗和假冒、与公众的邪恶与弊病作战、真
诚地为人民摆开战场”等等。

  就在普利策购买了《世界报》两年以后,他招聘了一名漫画艺术家理查德·奥
特考尔特(Richard Outcault),刊登贫民窟生活的滑稽连环描
绘,极受读者欢迎。到了1896年,奥特考尔特制作了一个题目叫《黄色幼童》
的漫画,普利策则成为“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的
始作俑者,因为他将这部漫画作为独霸纽约报界的一张王牌。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年轻的对手赫斯特插足而来,他完全模仿普利策的“色腥
炒作法”与普利策展开面对面地竞争。他无情地花钱收买普利策的上乘职员,不仅
雇用了普利策《世界报》全部周末版的雇员和经理,而且将奥特考尔特也收买到自
己名下。不久,一个秃头的,黄色衬衫长到脚跟的小男孩出现在赫斯特的报纸上,
使发行量大增。这是一场有名的报业实战,使普利策在发行中受创。普利策虽然又
雇用了一个叫乔治·卢克斯的艺术家替代,但仍然画着同样的题材,两个“黄色的
小孩”就象炸弹似的扔在纽约街头。使得“黄色新闻”、“黄色报业”不胫而走,
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无论是普利策还是赫斯特,都以连环画版面作为争夺发
行的一把利器。

  当时,甚至一些所谓“高质量的新闻报纸”为了争夺读者,也采用了类似轰动
的新闻版面。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迷上了“色腥主义”(Sensationa
lism),以激情的手法报导事件,使人们找不到好的新闻和成功新闻之间的关
联。

  普利策因此也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报业传奇人物。他晚年视力急剧衰退,19
11年去世。根据他的遗嘱,捐款2百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立新闻学校,另外
建立了一项基金颁发一年一度的文学、戏剧、音乐及新闻奖,即“普利策奖”,使
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1907年普利策退休时总结过一个影响深远的办报原则:“报纸将永远为进
步和改革而战,绝不容忍罪恶或腐败;永远反对各派的煽动,决不从属于任何一派
;永远反对特权阶层和对公共的掠夺者;绝不可缺乏同情贫穷的人,永远提倡公共
福利。决不满足印刷新闻,永远要彻底地独立。决不害怕抨击错误,无论它来自掠
夺的豪贵权势者还是掠夺的贫困者。”和大起大落的赫斯特相比,普利策则显得更
加稳健。

  19世纪90年代普利策与赫斯特的报业战争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因为他们
大力践行了“黄色办纸”的策略,以醒目的标题、色腥的事件、以及漫画的方式吸
引工薪阶层和新移民,以后又出现了整版的黄页漫画。事实上,当时就有人用这个
颜色来辨别和嘲笑这两家所开的不道德新闻惯例,包括渲染桃色、暴力与犯罪的新
闻。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书刊”,大概也源自于此。


“我来布置战争”

  赫斯特倡导的新闻十分极端,不是两面都报导,也没有承诺客观。他不仅报导
新闻,而且“制造”新闻,主要发生在“西美战争”期间,这是赫斯特报业最发迹
的时期。

  1898年的“西美战争”,使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最后一块殖民地古巴获
得独立,美国舰队进驻菲律宾,获得了波多黎各、关岛和夏威夷,在地缘政治上无
疑对华盛顿极其有利。这一仗发生在20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候,今天被称为“美国
世纪的黎明”,美国以一个强国的姿势出现在世界面前。

  战争的起因颇富戏剧性。一艘“缅因号”美国战舰开进哈瓦那港口停泊了三周
,以保护那里的美国人及其财产,但在2月15日随着一起神秘的爆炸沉到了海底
,美国报纸一阵狂飙地数落西班牙。早在战争以前的3年,美国舆论帝国就已经埋
下了攻击性的种子,极力丑化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缅因号”的爆炸,不过是给战
争划上了一根火柴。1897年,《纽约日报》登陆古巴的一名通讯员弗雷德里克
·雷明顿(Frederick Remington)感到情况并非那么危急,
于是电告赫斯特:“一切都很平静,这里没有麻烦、没有战争,我希望返回。”,
赫斯特则回了一份电报:“请留下,你提供图像,我来布置战争。”可见,瞄准战
争早已成为他炒作的对象,目的在于增加销售。

  这个答复成为赫斯特决意炒作这场战争的“名言”。奥森·威尔斯1941年
导演的《公民凯恩》对他进行了诙谐地讽刺,原封不动地引用了这句话。赫斯特对
此片极其厌恶,但1998年它被列为20世纪美国最佳百部影片之首。

  沉船以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也发出了尖叫,出现了一些醒目的大标题
,如《整个国家都在为战争的热潮所震颤》、《本报正式提供水下鱼雷的证据》等
,当时美国国会的调查结果认为缺乏决定性的证据,但《世界报》上依然出现了一
个双重疑问的标题《“缅因号”爆炸的原因是炸弹还是鱼雷?》,并用一幅图表来
说明有一台“秘密的可怕机器”象鱼雷一样给了轮船以致命的打击。这显然是一些
人想象中的笔下故事,为战争情绪鼓噪。

  “缅因号”的碎片至今收藏在诸多不同的博物馆里,看上去就象是被龙卷风撕
碎了一般。根据美国1976年的调查发现,舰船沉没的原因是煤舱自燃爆炸所致
,并非鱼雷击沉,但美国却跳进了与西班牙的战争。在激情渲染的高峰期,赫斯特
和普利策的报纸火箭般地增长,一天销售就达100万份。据说,普利策曾为此事
而感到后悔,但赫斯特却扬扬得意。美西战争虽然使他们报纸的销量一路飙升,但
今天人们对他们的评论则是“将美国拖进了对西班牙的愚蠢战争”。战争的胜利也
并没有给赫斯特带来好评,人们认为他颂赞古巴独立和“讨伐西班牙的暴政”不过
是一个借口,目的只有他关心的另一场战争,即一场争夺发行量的战争。

  在赫斯特眼里,炒作战争是赚钱的好买卖,目的是为了赢得增加发行量的战争
,是将发行量与战争挂钩的一个臭名昭著的先例。直到今天,每逢战争大概都会有
人出来炒作一把,似乎成为一种惯例。然而,公众的狂热也不再那么容易被煽动。
例如对科索沃的空袭,许多西方大报都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与版面,但并没有出现赫
斯特那样的“读者效应”。

  当时在位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并不象后续的西奥多·罗斯福那样急于扩张
,感到美国尚未准备完毕,与西班牙的战争并不在他的议程上,商人们也担心战争
会影响经济,不大情愿首发战争。“缅因号”沉没以后,除了政治压力以外,报纸
要打仗,尤其是赫斯特的《纽约日报》。麦金莱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公众已
经没有妥协的耐心。他们甚至认为是在做一件正义的事情,将古巴从西班牙的蹂躏
中解放出来,只是这幅“蹂躏”的景象不过是报纸帝国虚构出来的。三个月后炒作
成为现实,美国国会对西班牙宣战。战争没打多久,西班牙舰队就溃不成军,出现
了令美国人“未曾预料到”的结果,也为后来的“美国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过,尽管媒体十分容易动摇公众的看法,但将一场战争仅仅归结于舆论的压
力则不免过于简化。今天的政治家也许并不那么容易受到新闻的压力而改变他们的
外交政策,甚至发动一场战争,实际上,1898年的战争也并不完全是受激情的
推动。当时的美国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向西膨胀以后,已经没有进一步的空间,
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古巴也许是一个甘甜的水果,可以成为下一个州,他们与
西班牙的冲突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当看到机会来临时,报纸便首先敲起了边
堂鼓,今天的古巴和100多年前一样,依然与美国关系紧张,媒体当然也可以提
供图像,但已经没有人来“布置战争”了,因为公共的热情已经衰退得无影无踪。


  重新回忆这段历史,美国人发现,当年报纸上煽动冲突的刺眼标题和激情文章
常常不准确。为了竞争的较量,许多报导没有得到证实就印刷上市,急速与读者见
面,甚至出现完全虚构的报导。然而,炒作战争无疑隐含着极大的危险,战争并非
都那么幸运。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美国政府下决心不允许报纸再象美西
战争前夕那样摇晃政府的政策,例如1917年通过的《谍报法》和1918年通
过的《煽动法》,都用于限制没有节制的言论。邮政局长可以下令停止寄送煽动的
报纸,当时至少100家报纸受到惩罚,算是吸取了一个教训。一战结束后,赫斯
特称霸报业的时代也一去不返。


报人的“总统梦”

  报纸与政治密不可分,美国早期报人霍勒斯·格里利(Horace Gre
eley)在不断责难政治家的生涯中,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位政治家。赫斯特在经
历了商业的成功以后,也像他父亲一样,不安于做报纸王国的“首领”,想成为纽
约市的市长、纽约州的州长和美国的总统。一个成功的报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成功
的政治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炒作并不能帮助赫斯特实现他的“总统梦”,甚至
谋求的市长和州长职位也都失败。普利策也十分热衷政治,帮助过不少政治选举,
但他自己是移民,无缘参加总统选举。

  赫斯特并不是美国第一个想当总统的报人,格里利是更早更著名的一位。他是
《纽约论坛报》的创始人,以反对奴隶制的雄辨而闻名,并鼓励年轻人到西部去“
与这个国家一起成长”,非常具有影响力。但1862年因在报纸上公开批评林肯
,以后又反对林肯的总统再提名,失去了许多北方公民的尊敬。1872年他被民
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对选举的无情攻击并不适应,有人称他“愚蠢”和“暴
躁”,他不知道“这是在竞选总统还是在监牢里改过”,尽管86岁的格里利在民
意测验中获得了40%多的支持,但最终惨败,一个月后去世。

  新闻业到了赫斯特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他的成功和格里利相比被认为是开了“
不道德”的新闻惯例,人们不指望他的新闻“公平、平衡和意识形态中立”。他为
《纽约日报》制定的座右铭是:“当别人在说的时候,日报在行动。”并解释说:
行动,是新办报方式的区分标志,过去的时代告诉报纸要报导新闻并努力做到首先
报导;今天的“新办报方式”要做得更多,不是等待事情发生,而是推动事情发生
。这可以叫做赫斯特的“办报秘诀”。

  从“黄色报业”的较量到炒作“西美战争”,赫斯特的报业达到颠峰。他不仅
对纽约感兴趣,而且涉足好莱坞,成为电影明星的朋友、艺术的赞助商、大众品味
的仲裁者,1951年去世时留下了一个庞大的“报业帝国”。显然,他又是一位
饱受争议的人物,没有人怀疑他的报业奇才,但在很多方面也成为一个引以为戒的
标靶。2000年,大卫·纳索(David Nasaw)给他写了一本最新的
传记《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活》,将他描绘成一个独裁者、挥霍者、执拗者
和自我主义者。

  在电视出现以前,没有什么比报纸对总统选举的影响最大,但他的“办报秘诀
”却没有帮助他成为总统,他不断批评老罗斯福总统,而自己也想成为总统。尽管
花费了数百万的美元谋求市长、州长、总统的位子,开动了他所有的报纸,但只获
得了极小的奖赏,在纽约州众议员的席位上坐了两年,最后甚至连总统候选人也没
有当上,在1904年的民主党提名中屈居第二。然而,报人在美国成为总统并非
不可能,以后的第29任总统沃伦·哈定就曾经拥有和编辑过《Marion星报
》多年,是一家比较成功的报纸,而赫斯特的失败也许是美国人并不愿意看到这样
一位总统的缘故。

(2001年6月22日于美国)
~~~~~~~~~~~~~~~~~~~~~~~~~~~~~~~~~~
           文化侵略?言论自由?
                 --台湾政府管制大陆书籍进口

                 -宋嘉沛-

  近几年来大陆出版的书籍在台湾图书市场所占地位愈趋重要,大学校园附近也
有一些专售大陆书籍的书局陆续开张。由于诚品书局曾因贩售大陆书籍遭行政院新
闻局劝说下架,且近日台北国际书展期间新闻局又有大举取缔之动作,使得大陆书
籍在台发行的相关法令备受争论,目前台湾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法令来规范大陆书籍
的进口?

  世新大学法律学系讲师曾建元指出,〈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
三十七条明文规定:“大陆地区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及广播电视节目,非经
主管机关许可,不得进入台湾地区,或在台湾地区发行、制作或播映。”凡是要在
台湾发行的大陆书籍,必须事先送审行政院新闻局,经新闻局审查许可,才可在台
发行上市。许可办法另规定在〈大陆地区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广播电视节
目进入台湾地区发行销售制作播映展览观摩许可办法〉中,其中第四条规定新闻局
审核出版品内容的标准,为其内容不可有宣扬共产主义或从事统战、妨害公共秩序
或善良风俗、违反法律强制或禁止规定、凸显中共标志等情形,否则不予许可进入
台湾地区。除了内容有所限制之外,在出版品的数量上,也另有详细法令规定。

  目前在书店可看到的大陆书籍多数皆为未经新闻局审查就已摆放上架,曾建元
表示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台湾的文化界与出版界并没有将出版物先送审、再发行
的习惯,而全世界的出版物都能在台湾地区自由流通,唯独大陆地区的出版品必须
送审查验,这样的规定已不符合言论思想自由的潮流。而且〈出版法〉在民国八十
六年就已被废除,新闻局审查大陆书籍权力的合宪性实在令人质疑。此外,出版品
的送审、查验直到新闻局核准发行旷日费时,如此一来,该出版品便可能失去及早
上架的时效价值。

  曾建元说,去年新闻局针对诚品书局贩售大陆书籍的处理只是稍加劝说,若是
大肆管制并施以惩处,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可能在台湾引起一番宪法上的争论,并
严重损害国家形像。曾建元认为政府其实不必担心大陆书籍的政治统战与文化侵略
问题,在一个言论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人民对于压制民主自由的言论自然会有选择
判断的能力,民选的政府应该相信人民的智慧。

  曾建元早在大学时期便开始大量阅读大陆书籍,最初他对简体字仍有不适应的
情况,但因为简体字许多是来自中国六书中的行书与草书,过去他学习书法时,已
对行书和草书的规则有一定了解,因此能渐入佳境。然时代不断地变迁,学过行书
、草书的人已不多了,曾建元建议以土法炼钢的方式--多看大陆书籍,若遇到不
懂的字,注意其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其实并不难。
※※※※※※※※※※※※※※※※※※※※※※※※※※※※※※※※※※
【游子生涯】 目录
              短信三件

             -假洋鬼子-


  我们是不必什么都按照社会的时尚,或赶什么时髦,我们可以自己走自己的路
。出类拔萃,脱颍而出,美国兴的就是这个。

  昨天我与人谈起今后远期的打算,说回中国发展说不定是主要方向。因为目前
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经济全面不景气,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自己技术优势,创
造新产品全方位地拉动整个经济的回升。而且这种拉动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没有
炒作和泡沫的成份。因此想与其为美国拉动经济,还不如将中国的经济整盘托上去
。

  在讲到哈佛大学时谈起,纪登奎的孙女这次考上了哈佛大学,纪的儿子是在波
士顿开中文学校的,他在介绍经验时也吹了不少牛。其实XXX早告诉我,这次她
主要还是摆了爷爷纪登奎以前是国务院副总理这个条件,也算是个名人的意思。其
他综合方面其实那孙女还不如XX。还有一个打算,就是让XX加入美国海军,这
样上大学,如哈佛大学会就会有优惠。凌凌也说她喜欢海军,而且今后我们中国也
是需要一支强大海军的。凌凌一直还有一个“北洋水师”的梦。这次我们去佛罗利
达还参观了肯尼迪宇航中心,看到美国的宇航技术也是不过如此。我们中国今后宇
航技术是很容易超越的。今后宇航的意义也不是象以前美苏那样政治宣传的意义大
,而是具有直接的商业产业价值。所以说一切都在无法估测之中。驰骋疆场是康熙
皇帝的特出点,我现在倒是很想早点看上这部在国内热放的电视连续剧。因为将中
国带上如此强国的地位,是我们及我们下一代的历史使命,我们也是需要参考历史
。江泽民的元旦致词看过了,空洞话很多,但这些空洞话也显示出他的英明。这是
搪塞那批愚朽“老一辈”的。反正说了也无法执行,说也等于没有说。而实际事情
是只做不说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反腐败。从今年的国内情况看,“核心”非但没有
放松反腐败的迹象,而且反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而没有减轻。这种反腐败继续深入
进行,最终反掉的是中共原统治基础,而实现的却是能发展科技和经济,于国于民
有利的中国民主的历史进程。他能根据中国的国情实现如此高明的具体对策,也确
实体现出他的政治策略和技巧。

  上帝保佑中国!


  以上是昨天写的信。

  收到你的信后,在回家车上与XX讲起你信上的内容。我发现这次是她在怕回
国。她说这次听XX来说的某大学教育系的人事关系,回去想想都害怕。这也是个
主要的问题,像她那种专业,不能是有真价实货的本事,而是完全靠人的好恶,靠
人事关系提拔出来的那种“成功”到头来都是如此。这也是我极力反对XX学金融
的主要原因。我想有点“国情”你是清楚的,就是许多事情,特别是人事提升方面
的问题,都是黑箱作业。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企事业部门,都是少部份人关起门来
进行自身利益“平衡”,而不是考量到对国家发展有利和绝大多数人民或职工的切
身利益。因为是体制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象民主政治那样提高任何“透明度”。
因此像你说的那种公务员制度也是与这个体制是不配套的,改革还没有触动这个根
本和达到这种脱胎换骨的地步,所以回来还是不合适的,可以等待,同时回国观察
联络当然也是要的,这样能够预先打下基础,今后时机一旦成熟,马上可以熟门熟
路,纵横驰骋,高屋建瓴。

  我现在倒是不怕说回去的,就是那个XX研究所也没有什么,姓韩的所长已经
下去,不追他的腐败问题算他暂时的幸运。现在姓任的所长,以前就是各种观点一
直比较投机。或许回国也不会去那所,但是无论是去哪里任事,这个所还是要关注
的了,好处也不会少。做事要有真本事,我们要求我们的后代也是如此。不能象妈
妈过去那样对我们呵护太深,使得我们初上社会几乎无所适应。要如康熙皇帝那样
放在风口浪尖上去锻炼,去成熟。《康熙帝国》主题歌《我的人间》歌词是这样的
吗?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最后一句不好。)


  你有没有忘记过去我们读过意大利作家艾.丽.伏尼契的作品《牛虻》?现在
这里对这篇小说有一些说法。说小说中的蒙泰尼主教就如上帝,而小说主人公亚瑟
(牛虻)就如耶酥。亚瑟是蒙泰尼主教唯一的儿子,他放弃主教和女友琼玛的感情
,毅然出走又回来为的是拯救祖国意大利。他在各个方面表现刚毅和果断,然而就
是在主教面前非常懦弱,连枪口都会自然垂下。最后的情节更是如此,主教在上校
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以后,亚瑟就如十字架上的耶酥,他受难又“复活”,最终是
留在人们心中。小说几乎就是《新约》的翻版,亚瑟其实最终还是忠于自己的信仰
,而且是与蒙泰尼主教一样的信仰。这样的解释你有什么看法?

  还有一点是他们犹太人社团提出的观点,也是关于犹太教,即《旧约》的内容
。他们提出二战时法西斯疯狂地屠杀犹太人,作为至高无上的上帝竟然没有倾听这
么多受难者虔诚的祷告,伸出无上权力之手去阻止法西斯的暴行。耶和华上帝为何
要对他的选民犹太人如此无动于衷地无情?有“原罪说”认为这是犹太人有罪理应
受这难,但这么多的儿童和无助的弱者,说他们有罪而法西斯无罪(处置有罪的人
当然应不是犯罪),实在于情理不符;也有“试探说”认为是上帝在考验犹太民族
,还有“末日说”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末日。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为如今犹太知识精英
阶层所接受。他们认为犹太人是有许多缺点,例如做生意过于精明,但过于懦弱和
不求实质性的上进是犹太人之所以受到如此巨大灾难的根本原因。所以以色列立国
以来至今,以及今后的国策就是要增强实用的科学技术,同时国家以及在世界各地
的犹太人必须要表现为强势群体的形像。他们是这样做的,而且认为就是在这个基
础上建立新的犹太教,体现出耶和华真正的至高无上。

  由此我还想到另外一个质疑,就是魔鬼的地位问题。魔鬼是不是上帝创造的?
如果不是,那么上帝也就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至少有一个魔鬼能够平起平坐,与
之分庭抗礼。如果是上帝所造,那么也就要问上帝为何要创造出一个魔鬼来与自己
以及他创造的子民们过不去?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消灭这魔鬼,给世界以
太平?这个问题不会影响我的信仰,不过是一直没有得到过满意的答复。你能否告
诉妈妈以及他们教会,请教他们讨论一下。好吗?

  上帝同在!
~~~~~~~~~~~~~~~~~~~~~~~~~~~~~~~~~~
              阿琳

             -长杰-

  公司的人事办公室里来了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女人,她叫阿琳,是工厂刚雇的英
语教师。工厂新上任的经理突发奇想,认为本厂产品之所以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根本原因是许多熟练工--他们多为老挝难民--不懂英语。但我不这么认为,产
品成本居高不下,应该是机器修理工的技术水平太低。可谁听我的--一个来打工
的中国人?

  阿琳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测验老挝难民们和其他来打工的外国人的英语水平。我
被叫到她的办公室。她先给我一份阅读材料让我看几分钟,然后让我自己组织英语
复述其内容。我刚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半,她立刻止住我。“祝贺!祝贺!在这个工
厂里,你是我测验英语中遇到的水平最高的人!”

  什么呀!那帮老挝人连ABCD都不认识,我在他们中间英语好也值得祝贺?
哎,你该知道,美国人最爱夸人,最会夸人。我不由自主地说自己英文不好。阿琳
马上说,“要我学中文,会比你学英文更糟!”我说我岁数大,她跟一句,“学习
上决无老字可言!”几乎是每个热情的美国人都会这么说。

  阿琳认为我的听、说英语的能力仍需训练,但不能把我放在目不识丁的难民中
间。她决定先开英语初级班,给那些老挝文盲上课,像我这类人以后再说。无所谓
呀!我对学英语不是不感兴趣,而是觉得阿琳的教师工作长久不了。经理很快就会
发现他的想法过于异想天开。同时我对人事办公室的人很有成见,她们平日都表现
出很强的种族主义味道--一小群知识水平不高、自大狂的白人妇女。她该不会…
…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发现有封信塞在我的工作记时卡片的格子里。信是阿琳
写的。她说如果我不介意,她很愿意和我通信。她曾在日本教了几年英语,发现通
信对提高英语能力很有帮助。因为这是一件有兴趣的事。

  好吧。我的第一封信先谈了工厂雇人教英语的看法。我认为新上任的经理很快
就会懂得,工厂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机器修理工和提高现有修理工的技
术水平。机器维修好才能少出废品,降低产品成本。很明显,成本低,产品价格也
可降下来。产品价格低才有竞争力。

  提高熟练工英语水平看起来很重要,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难民们是文盲,年纪
又大,很短的时间内能把英文学好吗?另外我还有个疑问,如果这些老挝人真的把
英语学好了,他们还甘心忍受此工厂极低的工资水平吗?能说英文就能找到相对工
资高的工作。噢,教好难民们英文让他们在别的工厂里找活干?哪有这么傻的?

  难民们是应该学英文,但教他们英文应该是社会福利部门的事,不该轮到新任
经理操心,他关心的事应是如何盈利。以此推论,阿琳的教师工作危矣。

  阿琳很快回信。我的信被她仔仔细细地批改了一翻,确实是个认真负责的人。
但我的意见她一点儿没听进去。她强调,经理雇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是那么一
个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她有语言学硕士学位!曾在日本教过英文!她一定会在短期
内让老挝人的英语水平提高一大块。

  咳,她怎么一点都不开窍呢?主观!阿琳开始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教学。车间里
的老挝人热闹了好几天。他们说阿琳很好,讲课时还给每个学生许多“钱”--儿
童玩具--作为奖励。工间休息时,他们彼此拿着教材训练发音,每个人发出的古
怪的声音又让他们乐不可支。学生的认真程度不亚于老师。到下一个星期,大家不
再提这事,英语课被取消。那天阿琳郑重其事地走到我面前,“你是对的!”我们
彼此有了信任感。她没有辞职,而是干了统计员。

  我们的通信还照常进行。我告诉她我在美国学英语的笑话,她写了在日本教英
文的感受。她说日本人显得很温文尔雅,工作起来很有敬业精神,但他们骨子里不
肯容纳外人。虽然她有不少真诚的日本朋友,但能交心的没有。

  “为什么?”我感到她有一些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概念。

  果然她支支吾吾了。“比方说吧,他们总认为美国产品质量差,死也不肯买别
的国家的产品,不开放本国市场。……如果美国的产品比他们的好,他们又万分的
嫉妒!横挑鼻子,竖挑眼!……他们都是工作狂,不懂得什么是生活……”

  算了,算了,别难为她啦。“讲讲你在日本教书的笑话,怎么样?”

  她讲她在学日本问候语的时候,有个词的日语发音和英语中的“大腿”很相似
。看见日本人就大叫一声,“咳!‘大腿’!”这真让人窘。日本人听到之后,就
毕恭毕敬,深深的一个鞠躬,“咳!‘大腿’!”阿琳听到又忍不住乐。

  再有就是她的日本学生都是最认真的学生,可让他们相互用英语对话就一筹莫
展!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不知该说什么?无论她怎样启发就是象傻子一样的傻愣着。
每到这时她就忍不住笑。越笑,她的学生就越不知所措。

  看来她并不真正了解东亚的人民。东西方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让她说出
个子午卯酉是强人所难。

  她的家庭呢?没敢问!她自己说,工厂所在的镇子是她的故乡。她父亲是个大
学教授。她在外州上的大学,拿的学士、硕士学位。她看起来有三十五、六岁,很
间接地提到她没有孩子。有关她的家庭她就说了这些。我揣测,她是独身,个人生
活并不顺利。

  据我所知,坐人事办公室的那些所谓“白领”们的工资都很低,甚至还不如车
间里的熟练工。阿琳为什么不找个好点儿的工作?她可是硕士学位,难道就甘心每
小时不到六块钱的工资?而且她口口声声说最喜欢英语教学的工作。

  镇子里的大学有专门给外国学生补习英语的部门,我建议她到那儿去找工作。
她笑着对我说,她早已去打听过,那都是给美国学生预备的校内打工的工作。那种
工作是临时性质的,没有医疗保险、福利,挣法定最低工资,这点钱养活不了她自
己。不久,她跟我说,三百公里外有另一所大学,其英语补习部门空缺一个正式的
工作位置,有医疗保险、福利,年薪两万美元。她要好好争取一下。过后再没听她
说起。一问,她苦笑道:“申请的人太多,轮不上我!”

  “那你的学位白拿啦?”

  “那怎么办?读这个学位的时候,我是凭兴趣。话说回来来了,自己觉得没意
思的事我也不干!”

  “可你不是在这儿干着你不喜欢干的统计员吗?”我揶揄她。

  她白了我一眼。“总得生存吧?这是生活!”

  学校快放暑假时,工厂里举行了一次自助餐活动。因为是白吃,工厂里的人都
来了。我撑得半死之后和阿琳聊天,抱怨美国的暑假一放三个多月,找人看孩子又
要花一笔钱。同时,孩子刚来美国,英文不好,又没地方学英文去。

  “我可以教她英文!”阿琳毫不犹豫地说。

  真的,假的?我看看她。是真的!我刚要欢呼,马上想到她是美国人。于是拿
出美国人的那一套。“多少钱一小时?”

  我期望着她说“免费”。没想到她说:“五美元!”

  天那!我可不是富翁!我正想着找什么样的一个理由婉拒。她又说:“如果你
能动员五个以上的孩子到我家来学英语,我可以降为三美元一小时,并免费提供教
材!”
~~~~~~~~~~~~~~~~~~~~~~~~~~~~~~~~~~
          寒衣

         -康健-

  救世军(教会组织)把大塑料袋放在信箱里,收集旧衣物,帮助无家可归者。
妻忙着整理衣物,把那些穿不着的衣物捐出来。有件蓝色的厚棉衣,鼓鼓囊囊的,
单独装了一个袋子。我把棉衣拿出来,仔细的看着,快十年没穿了,看上去仍然那
么熟悉。

  当年要到北京念书,母亲买来布料和棉花,戴着花镜,在缝纫机前忙了两天,
为我准备冬衣。棉袄厚厚的,软软的,每隔寸余就有一道缝线。母亲把父亲的旧衣
服拆洗了,拿掉钮扣和口袋,做成棉袄里子,沿边用大针脚缝上。又做了一件新的
学生装套在外边。棉衣越发显得厚实、硕大了。

  北京的冬天比家乡冷得多,这件棉衣伴随着我渡过了七个北国的寒冬。棉袄的
门襟处有两寸多的重叠,腰部暗缝着一根布带,系好扣子,再把带子扎紧,棉袄就
更贴身了,风吹不进来。穿着它,我到北图借书,到火车站排队买票,到长城观雪
景,到护城河溜冰,到景山看雪中的故宫。那时我一直坚持冬泳,从冰水中出来,
北风一吹,寒气刺骨,穿上棉袄,把手交叉着抄进衣袖里,跺着脚慢跑一会儿,就
暖和过来了。春天来了,我把棉袄里子拆下来,连同罩褂洗乾净,再缝好、套好,
放在床下的旧纸盒里,等待来年的冬日。

  十多年前到加拿大求学,随身带的衣物并不多,这件棉袄算是大件了。比起北
京来,多伦多的冬天更冷,时间更长。课余在一家中餐馆兼职,每个周末的早晨在
街口等老板的车,顺路把我搭到餐馆。小小的候车厅能挡些风雪,却挡不住逼人的
寒气,每次我都把腰里的带子扎紧,双手抄在袄袖里,不停地跺着脚,眼巴巴地盼
着车来。有时候出去派餐纸,为抵风寒,一路上连跑加跳。回到餐馆,一脱棉袄,
里面直冒热气,围脖外面却是一层薄冰。

  棉衣虽然十几年了,看上去还是挺新的。我重新穿上它,站在镜子前,发福的
肚子使我无法系上最下面的两个扣,好在有那根带子,可以把棉袄扎上。女儿在身
后笑着说:“爸爸,你穿这件衣服很有意思,象电影里赶大车的”。我仔细看看,
还真有点象。我曾多次尝试着教女儿背孟郊的诗,她却只能记住开头两句“慈母手
中线,游子身上衣”,或许这两句就足够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妈妈,您还好吧,又
有好几年没有见到您了。

  但愿这件棉衣能给哪位不相识的寒士些许温暖。

※※※※※※※※※※※※※※※※※※※※※※※※※※※※※※※※※※
【红叶集】 目录
                 青的迷惑

                 -艾磊-

  人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我已近不惑之年,有件事情从孩童时起,就始
终令我迷惑不解, 那就是我们中文的“青”字。

  看到“青草”,“青菜”,“青年”的青,谁都一目了然,可它所蕴含色彩又
何止于如此单纯。

  读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那“青”应该是初春雨后的嫩
绿,是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后带来青翠的生机。所谓“青梅竹马”,“青山绿
水”就属于这个范畴。古人恐怕造了这一字来以区别一般的绿,否则用“绿梅竹马
”,“绿山绿水”就诗意全无了。

  可是古人又有一名句,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就是说青是属于蓝类的一
种颜色,这里就有我们平时熟用“青天白日”,而驰名中外的“青花瓷”,自然也
应该是蓝色的。至于形容妖魔鬼怪的”青面獠牙”,记得在庙里和卡通里看到的都
是“蓝面獠牙”的。

  在看看我们的中英词典,“青”的第一解释是“green or blue
”,这下可好,大自然的红蓝绿三原色一下就给概括了两个。中文素以简炼,扼要
著称,可这“青”字也太霸道了,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了。可惜现在恐怕谁也考
证不出这是“绿红皂白”还是“蓝红皂白”。

  正在着绿蓝不分之际,我又发现“青衣”和“青布”指的都是黑色。而形容妙
龄女子的秀发的,谓之“青丝”。除非你用在21世纪,描绘满街金发黑眼的所谓
“新新人类”,这“青丝”还是指黑发。

  最后又发现那形容仕途坦荡的成语“青云直上”, “平步青云”,因为绿云
和蓝云在我们地球上都不属于正常现象, 而“平步黑云”多少带有妖气,那这里
的青云自然应该是白云了。

  总之我是越来越迷惑了。

※※※※※※※※※※※※※※※※※※※※※※※※※※※※※※※※※※
【故国神游】 目录
            十年广东 隔世之遥

               -中贞-


(一)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手机通讯随叫随到

  记得我十年前回家省亲时,下午三点钟坐上交通车从广州出发,次日七点才到
达徐闻,一路上连胃酸都被颠簸了出来。非但路面十分陈旧,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后
。记得当时还作过一首《渔家傲·故乡之路》,词曰:

      辟壤山乡怀故土,残枝草叶连家谱。
      清酒一杯波入肚。
      谈笑舞,神狮喜庆丰年户。

      庆贺来年年又富,家乡盼望青云路。
      莫教子孙知我苦,
      齐动鼓,青云路上排排树。

  对于生活居住在山高皇帝远的边远乡村的人们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比交通及通
讯更为重要的了。那种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根本不能与现代生活相提并论
。旧时的牛车是雷州半岛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十几年前又添加了手扶拖拉机及并不
普遍的二吨半卡车。就连可怜的镇长、镇党委书记等地方官员们还得用自行车到乡
下去“指导生产”,上级有事时往往不能马上得到联络。因此,上级的“指示”必
然提前三到五天传达下去。如今道路四通八达,每一位镇长、镇党委书记都有一辆
专用小车,或镇上所有,或私人所有,大多数情况下每位官员都各有一部传呼机和
手机。笔者所在的那个拥有数千人、由同一个祖宗所传下来的古老村庄也基本上做
到每一户有一辆摩托车,平均一户有两部手机,有些农户在此之外还有农用拖拉机
、小型发电机及水泵等。

  当晚上八时左右到达老家时,左邻右舍马上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述说村里的
道路不符合轿车的通行要求等。经过简单的议论便决定在村中建车行道,我说“路
建好了以后决不能让牛车通行,以免破坏路面,尤其是那种用大锚钉打造的牛车轮
破坏性更大”,马上引来了一阵笑声,原来牛车早已掩息于无形,代之以机动车辆
。当然,在比较贫困的地方还保留了那种交通工具,如笔者在海康(如今改为县级
单位的雷州市)还见过牛车的轨迹。说来也不奇怪,一个拥有近二倍于雷南(徐闻
)人口的雷州市,每年的税收只有七、八千万元,而徐闻的年税收则超过一亿二千
万元。

  广徐的高速公路连通海安,原来需要十六、七个小时颠簸煎熬的经历变成了六
、七小时便可到达的舒服享受。更重要的是车上也没有过去那么拥挤,没有过去那
样从上车到下车都泡在高浓度烟雾之中的那种痛苦的经历,还可在车上看录像。火
车轨道已开通徐闻,货车已按时营运,可望年底以前开通客车。随着铁路轨道接通
海南,那里的经济以指数增长的势头看来应是没有问题的。

  回家的十几天,哥哥、弟弟及姐夫的手机响个不停,他们一下子变成了我的“
秘书”,原来都是那些老同学、老师以及县级的领导们打来的。手机给人们带来了
方便,无论对方在那里,总能随时得到联络,安排会面的时间,就连亲戚们要来探
望都是通过手机联系的。但这种通信技术也带来了烦恼,因为总觉得失去了人身自
由。

  与过去的乡村一如既往的是,任何人都生活在几乎完全公开化的环境中,来访
者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连“您的老婆多少岁了?人长得端正吗?懂不懂中国的传统
礼节呀?在家里会做中国菜吗?多少个孩子啦,有男孩吗?”等家庭私事都要连根
刨底。非但如此,多数情况下根本不能保证私生活,左邻右舍在半夜十二点还来“
聊天”,我一天的睡眠不足四个小时,在离开前的五天便觉牙痛,在回到广州以后
狠狠地睡了一觉才感觉轻松了一些。更有甚者,为了礼貌只好抽烟以表奉陪,更加
速了牙痛的严厉性。

  经济的发展,一靠交通,二靠信息,三靠社会。徐闻乃至整个湛江已经错过了
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发展,不应该也没有任何理由再错过今天的机会。在目前与其他
地区的政治社会、制度及传统文化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谁拥有交通和信息谁便有比
较快的发展。一个七十多万人口的小县,居然能花一亿多元在火车站对面建起了一
个特大的自由市场,占地面积比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中心的自由市场还大,这
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奇迹。当然,市场还要有顾客,在刚开张的市场上还没有见到
像伯明翰大市场那样的繁荣景像。

  在过去的几年里,沿海安国道两边的土地已被抢购了一空,倒闭前的中国银行
(徐闻分行)也曾参与了瓜分的行列。如今火车道的两边也已摆好了擂台,做好了
发展的准备。当然,一个国家经过了五十余年的经济建设才将火车开通到汉、唐时
期便有了“海上丝绸之路”首发港口的徐闻,绝不是一件光彩夺目的“功德”,这
个过失完全可以归咎于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对这个地区所采取的“不闻不问”政策所
导致的后果。


(二)城区不断扩大 产业专有化

  以前徐闻是一个十足的小县城,雷音塔(也称“蹬云塔”)的南北街道是明朝
便有的老街。在整个清朝三百年的历史中徐闻犹如一具被冻起来的僵尸一样找不到
任何的发展轨迹。虽然不少历史学家早已比较了明清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工
业、农业等指标,发现清朝的三百年没有一项指标超过明朝,但与清朝官员们或满
族高官们有着一定血统关系的现代“历史学家”及“政论家”们、尤其是海外的那
些半路出家的“文人”们还在不断地、声嘶力竭地为满清歌功颂德,借此以攻击广
东民众的抗鸦片战争、抗种族极统战争、发动农民起义、变法图新(或图强)及民
主宪政等一系列的近代伟业。但历史是无情的,神州大地上的各种建筑物、科学技
术、人文等方面的遗迹还是给我们提供了那三百年的清朝是一个何等“繁荣”的社
会。

  雷音塔东面的一条不足三百米长的东街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的,现在街两
边大多数都是私有楼房。私营业者满街都是,国营经济已几乎完全被私营经济所代
替。城区的主要街道已不是过去的塔东街,沿国道两边的新兴街道成了商品的主要
聚散地,连县政府、县党委大院的大门也顺应了历史潮流向国道开放。纵横交错的
街道上一应物品应有尽有,现在的徐闻已非昔比。

  这种感觉在广州市也如此这般。由于这些年来的通信都是打电话,从来没有写
过一封信,只记得在广州一所大学任教授的弟弟家住“瘦狗岭”的附近。当港广客
车停在东方宾馆时,我便坐上了出租车寻找“瘦狗岭”,岂料“瘦狗岭”已面目全
非,花了三百三十港币转了几条街,最后还是通过电话把他叫了出来,其实那里应
更靠近花园酒店。

  农历初八的那个晚上,县华侨事务办公室主任黄芝军先生和笔者一块游览了徐
闻的夜景并介绍了许多发家致富的个人。当我驻足于一栋六层楼高的店面前时,黄
先生介绍说“这是一卖狗肉的妇女所建的,这里的地皮高达近七十万元一亩地,她
花了近千万元建起了这栋楼房,且全部使用现金。”我听后不禁冷汗淋沥,心想这
么多的钞票在家里如何晚上能睡得安稳。

  过去海安是一个小镇,因为国道的开通,现在已规划为县城的一部份。国道两
边的楼房馆所已陆陆续续在兴建之中,其中不乏新兴的产业机构,包括水产加工、
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及繁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型产业的发展。

  记得笔者在一九九二年回家时,徐闻制糖业已面临被进口糖挑战的境地,笔者
也曾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报导了这一困难的局面。如今由于国营产业经营不善
,先后有龙塘糖厂及华建糖厂宣告倒闭,前山糖厂及大水桥糖厂变成了私营产业。
过去蔗农卖甘蔗随到随磅,现在甘蔗堆集场一律不堆集甘蔗。磅了一车后即往传送
带上送,造成了糖厂沿路数公里远都有蔗农在排队卖甘蔗的景观,反正水份的丢失
是蔗农的损失,厂家是以赚大票为基本出发点。当地官员们也不敢干涉私营企业,
此等劣性的经营方式非但使蔗农蒙受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交通的不便,更重要的是
所有的糖厂都是当地最大的污染源。

  非但如此,许多过去的国营供销部门、五金、电厂等都先后成了私有化产业,
但这些沿袭国营产业的单位仍然未能赶上现代私有产业的服务方式及质量。电的使
用已被茂名市的供电所代替,因而当地电厂在一段短时间的私有化以后也纷纷以倒
闭而告终。

  我上次回家探亲是一九九二年,当时传了四代人的土坯茅草房已被台风催毁,
我只在村里待了不足二个小时。回到剑桥后便寄回了三千英镑建了一栋七间房的小
楼,其建筑质量出乎我的预料。那时村里还没有这种质量的房子,现在全村都建起
了类似质量的房子,只有一户因其儿子吸毒败家还保留着原来的土坯茅草房。

 各种专有产业的兴起犹如雨后春笋,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干部学位化 求贤欲渴

  农历初六的晚上到达徐闻县城,徐闻县的麦晓明副县长早已备筵等候多时了。
麦副县长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曾来过英国考察,由于随团来访,时间安排不由得客
人,终未能谋面,成了这二年多来的遗憾。由于麦县长原是广东省的重点中学徐闻
中学的校长,现主管徐闻县的科技及教育,见面犹如多年未见的老友,谈来也颇得
心应手,酒桌上常暴发出阵阵的笑声。

  饭后麦县长送了我一件礼物,《徐闻县志》。这本集中了县内二百余位秀才(
主要编写人员)奋战十五年才完工的县志发表于二零零零年五月(由林南生先生任
主笔,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县志有三篇序言:序言一是当时的县委书记余堪发
先生的大作,序言二是当时的县长黄强先生(现任徐闻县委书记)的手笔,序言三
便是我的墨迹。前者分别代表了中共徐闻县委、县政府,而我的序言却代表了文人
学者的风格,序言之三曰:

  自古贤者云:立德、立功、立言,此乃人生之三项伟业。德为后继者之楷模,
昔苏轼谪海南,身处逆境志不渝,体贴民众传佳语;汤显祖谪徐闻,捐资办书院,
亲临讲学,自此学风渐盛,此为立德;功为垂青千古之碑,昔琼崖纵队、粤桂边纵
二支队之先烈前仆后继,舍己为民,此为立功;言可传世,本志书涵盖徐闻县地理
、经济、政治、文教卫生、军事、社会及人物等方面之发展历史,竭录本县重要历
史事件及先贤,远瞻未来诸方面发展之趋势,其史料翔实,语言扑素,堪为一部传
世之作,不失为一本可供公务员、教师、学生、文史爱好者及研究南越历史发展学
者之全息参考书。

  徐闻县建置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经历二千一百余年之沧桑坎
坷。自汉代以来,随着朝代更迭,中原文化迅速在此交融,形成雷南特定文化圈。
然而,素有茂林青竹、细流暖湍、四季常青之称的徐闻,其县民却长期生活在兵荒
马乱、瘟疫流行、虎狼瘴气、贫困无助之恶劣环境中。她的真正兴盛却归功于当代
五十年来和平经济建设及文教医疗卫生事业之发展,使昔日满目沧痍之徐闻变成如
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园地。我们深信,后继贤者将为她开创出更为辉煌之未来
。

  毫不隐言,徐闻之未来将与全国乃至于全世界之大环境、大趋势一样,仰赖于
科学技术之进步与应用这一大前提。其中人才永远是创造未来之先决条件,而教育
却为造就人才之温床。因此,资助各级学府、创造优良学园环境,形成求实学风,
应成为当代县民之基本理念。这是一项千秋功业,是造就无数德才兼备之后继者所
必资之事业。诚然,后继者亦须肩负继承本县优良历史传统之重任,努力进取,继
往开来,创造前无古人之宏业。

  愿本志书与县历史同在!(序完)

  我十分感谢麦县长不忘此书,书中还记载了笔者的生平。我做事情有一习惯:
有事情时马上要做完它,做完以后就常常忘到九霄云外。当听说我要当天晚上赶回
前山镇前山村看望母亲时,麦副县长通过手机与在深圳的二位县委书记(黄强)和
县长(黄心强)取得了联系,他们听说我已回到县里,便连夜赶回。这二位父母官
年轻的很,也正在攻读中山大学的PART TIME硕士研究生。听说县里许多
大专毕业的科局级干部也在纷纷效仿此道。

  当我于农历初八、初九和黄心强县长到菠萝产地、养虾场地等观看那里的作业
情况时,接到湛江市长周镇宏先生的电话,他要见我。周市长原是广东工学院(也
有人说他是华南工学院的)教授、博士毕业,其口才及学识不是普通领导所能相比
的。他的风格与江泽民先生有许多不同之处,记得一九九五年江泽民先生在人民大
会堂会见我们一帮子海外华裔博士时所谈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
理,而周市长所谈者是如何发挥海外学人的科技优点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内容。当
天晚上的湛江电视台及第二天湛江日报的大幅广播、照片及文章使得几乎所有的老
同学、老师及同好知道了我回家的消息,原打算再仔细观看几个倒闭厂房的计划只
好浓缩到龙塘糖厂的废墟上。

  为了青年学子的进步,县政府决定开一个大型的“报告会”,给了徐闻中学四
百个座位,要求所有的科局级干部与会。我说“报告会”太正式,不如改为“漫谈
会”,另一位曾经是徐闻中学的中文老师、校长,现任副县长的大秀才毕竟才华出
众,和侨办的黄主任当即拍版将“报告会”改为“交流会”。岂料徐闻中学的教师
学生来了八百人,余下的五百个位根本不够,许多人只好在大会堂的两边及中间的
二条走廊站着听。经过了一个半小时,我留下四十五分钟提问,会场的气氛被一位
学生的提问而推到了极点,随之各种问题的条子如雪片一般堆到了讲台,我立即被
那种活跃的气氛所感动:徐闻的变化非但在表观上,其内在的变化更难以数字或文
字可以表达清楚的。大秀才县长在交流会结束后对我说,这是徐闻县十余年来未曾
见过的盛况,不仅全场安静的落针有声,所提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最后一天当我
离开徐闻时,几位副县长和几个科局干部纷纷议论曰:闻县近日来括起了一股“中
贞旋风”,我也来不及问那是东风还是西风便搭上了县政府特地安排的公安局的专
车前往广州和珠海继续着我预先准备好的进一步深访,想来无论东风还是西风,都
应与“交流会”的主旨“科技和教育”相关联才对。

  我回家的十几天正好遇到县政府、科局以及乡镇领导班子大换班的时节,凡是
四十五岁以上者均改为副科(局)长,上来当各科(局)第一把手的几乎没有例外
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四十五岁以下的干部。这样一刀断的作法也许对于那些大
器晚成、然而却很有工作能力者是一种悲哀,对于那些年轻、有学历但从政并没有
前途的人来说并非好景一片。当然也有十分年轻就很有才华者,但这种人一者经验
不足,二者难以服众,三者十分稀有。在风调雨顺的年月可以一步青云,但在困难
面前却难以占测。
~~~~~~~~~~~~~~~~~~~~~~~~~~~~~~~~~~
            马年回长沙(一)
                --献给老同学们的一点文字

               -胡司令-

一、引子

  初四晚上与老同学上网聚会,在一部份人的极力怂恿下,我临时改变初衷,决
定去长沙和深圳走一趟(结果时间仓促深圳没去成)。我从嘉兴乘上海至怀化的特
快,于初九早七点多到长沙;正月十三晚七点半搭乘到杭州的飞机,离开长沙。尽
管蜻蜓点水只有四天半,然而阔别九年的故乡长沙,老同学们的深情厚谊,给我留
下十分美妙、轻松、愉快的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黑满哥在深圳百忙之中也做出决定,来长一聚。还有庚爹,刚
好从粤北过来,一起助兴。红妹子周六才回深圳,也正好“同去同去”。而徐妹子
同何伢子,恰恰在我抵长当日和次日返京,错失交臂,甚是遗憾。至于刘满哥、袁
大头、阿远和大米等,都各有原因和理由,拒不向组织靠拢。


二、一览万壑云气,远眺北去湘水

  话说初九早晨一下火车,走出车站,望一眼熟悉的辣椒火炬,给同学的姐姐P
L打了电话。本想先窜进一家米粉馄饨店之类的,来上一两碗过过瘾再说,但又怕
让PL等得太久,只好先咽下口水,登上久违的“彭立珊”专线车去渔湾市。

  到了PL家屁股还冒坐热,行踪便通过熟人的电话被英妹子掌握。她说要和彩
妹子陪我去爬岳麓山,我高兴得电话放下嘴半天合不拢。当年小学英妹子也是个带
“长”字的,收起作业本写字本来特别勤快,一丝不苟。可怜我从小就是完美主义
者,写起小字来,写了擦,擦了写,下笔又重,常常搞得到处是铅黑,纸都会擦破
。我这种拖拖拉拉穷讲究的人,每次看她往旁边一站等着我搞完,就会感到无穷的
痛苦。

  和英妹子一起来到中南工大正门前,正好碰到中学班主任W老师,于是上前打
个招呼。W老师同我来回打了好几个哈哈后,突然问我一句:“你到底是那个咯?
”阔实让我木了一小都。:)

  从正门走进工大,左边当年的丝瓜藤架子早已成历史,现在是一片家属宿舍区
。从那里走出来我们的彩妹子,模特身材,款款而行--典型的湖南美人胚子也。
我们从绿色琉璃瓦的教工一舍那里开始登山,沿着曾经熟悉的小路慢慢往上爬。岳
麓山的一草一木依然是那么葱郁茂盛。在这样不冷不热的天气,有这样久违的老同
学,我虽然爬得气喘吁吁,心情却是前所未有地好。

  摸到山顶的响鼓岭,我们绕开云麓宫和正路,从后面朝黄兴墓和禁区雷达方向
走去。那边有下山缆车,通到四医院和荣湾镇。英妹子款待我,让我和彩妹子挤在
一个缆车里。说来奇怪,我那烦躁的恐高症,在悬空数十米高的缆车里,居然一点
都冒感觉到。我想是因为我坐下的缘故,尤其是坐在漂亮妹子的身边;还有是满眼
的美景,尤其是家乡的山水草木。我非常放松,还能自如地转动躯体为人照相。

  隐约记得当年,在湖大附近爱晚亭一带的山脚下神游,密林中曾找到一条山涧
溪流,于是赤脚踏入水中,一路逆流而上,最后竟也走到黄兴墓后面的西峰。到而
今:岁月与青春共逝,肥肉同白发早生!而故乡湿润气候下的草木,仍同二十多年
前一样青翠,四季茂盛。可喜的是,长沙的女同学们长得还是老样子,岁月有情,
硬是不留痕。而且还越长越有味哒。这对我们男同学,至少也是种安慰吧(以后若
有变故,还有退路可寻么;))。

  我不禁想向网上的S哥学习,喝一口酒,骂一声娘,吟诵一把清人黄道让的『
重登岳麓』:

    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松惺。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
    读书老友今何在,古木秋深爱晚亭。

  湖湘读书文化,经世致用,求实务实,所以湖南人以追求理想、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而著名。而长沙盆地气候,潮湿低压,冬寒夏炎,令长沙人要靠吃剁辣椒浸
辣椒来抗衡自然。这种抑扬顿挫的环境,培育了三湘儿女的霸蛮性格和拼搏精神。



三、瓦罐菜竹琪茶,宁乡蛇城九食堂

  网上流传着一篇中国南北各省人印象的帖子,这么写的湖南人:“湖南人是实
干家。虽然湖南开发比较晚,但却人才辈出。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
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其文武兼备。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
有一股湘民固执的“蛮”劲,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以有谭嗣同那样
的硬汉文人,有沈从文那样傲然于城市的“乡下人”。湖南人重事功,文人似乎喜
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但却不
是卤莽之辈,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毛泽东,湘将都多雄才大略,有儒雅之气。“湘
女多情”,湘妹子没有川妹子“辣”的名声,却同样精干聪慧,做事麻利,娶来做
老婆,相夫教子,绝对不错。不过,与江南人相比,湘民质朴却不通脱,蛮劲发作
时,五头牛都拉不回来,故常常有铤而走险之举,湘地盗匪之残忍野蛮,与此有关
。湘民宗族意识也很强,在农村常有集体械斗。湘人富于文才,却不善言谈,湖南
话听起来瓮声瓮气,蕴涵着一种爆发力,省会长沙,冬冷夏热,气候不佳,消费之
高,在全国也排得上号。”

  什么叫“湖南话听起来瓮声瓮气”?湖南那么多方言,不但有瓮声瓮气的“霸
缸子里头装了霸缸子许”,还有抑扬顿挫的五声调长沙官话“金梭银梭,贩丝死各
梭”(梭:下滑也,用做动词)。

  不过说起长沙消费(吃和玩)之高,还真出乎我的意料。当然长沙土菜确实好
吃。爬完岳麓去对河的“瓦罐菜馆”(?),吃了竹香鱼,尝了瓦罐汤,喝了补气
的药酒。然后又联系到组织:浩哥、岚妹、庚爹,还有马老师,约好一起去“竹琪
茶馆”品功夫茶策山海经。

  两辆出租开到茶馆,走出车来,一向闷骚沉稳的马叉虫老师,见到我直咋舌。
但见:浩哥潇洒,岚妹依人,马叉闷骚,庚爹弥勒(跟我是同类项);看看浩哥岚
妹上好的水色和娴神定气,就知道长沙的同志们大部份保养得蛮好。“宁乡蛇城”
吃晚饭,我也开始习惯用杯底敲玻璃转桌以示碰杯之意(但时不时又忘记,搞得大
家常要陪我一起起立乾杯,想必各位心里比较烦躁)。从此那四天半我不但变成酒
囊饭袋,还成了半杆烟枪。

  次日早晨黑满哥驾到,他南嘎是聪明人,一下车就米粉馄饨各来了一碗,昧哒
昧哒先过哈瘾。据说他请了健身教练,短短几个月便大见成效,同学连连称赞说他
比上次瘦多了。所以他应该有资本在长沙放开吃喝。午饭在工大九食堂包间里进行
,炒牛肉丝的小尖辣椒那硬是辣,虽然进过酸菜坛子,但一不小心吃快了,猛灌凉
水也不济事。当时看得彩妹子,岚妹子和颖妹子直心疼。


四、通城国际定王台,王子省委重相聚

  下午三点冒着毛毛雨,同黑满哥过河去逛有名的“定王台”看书和DVD碟。
其间和同学来回几个电话,乾脆把聚会吃饭的事搞定了,就在当天晚上六点在“王
子饭店”。虽然临时抱佛脚,有些事反而简单了,能来几个算几个嘛。开饭前跑去
“王子”对面的“通程国际”(五星酒店)喝茶待命,见到俞发水灵的尿式,他也
是看到我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其间同浩哥上网,看了那家聊天室的网管及其狗呔子们对我初四晚上的搞笑展
开的揭露和批判,以及浩哥等人的愤起反扑。也许我的网皮太厚,他(她)踢我下
场,我当时一点感觉都没有,到现在还不知是疼是痒。如果当时屏幕上有个提醒行
,那我可能反应会激烈些。

  晚上的饭局总共来了两桌人马,包厢里一下子涌进这许多久违的男女老同学(
很多近来在网上常遇),搞得我顿时眼花缭乱、心潮澎湃,有点不能自己:能说会
道的晚会灵魂铁托,梳“施洋大律师”后背头的星吊,形像一贯威严的浏阳站邢站
长,除了自然膨胀外没有任何老化的一镖,令人刮目相看的胖墩墩的粟总;踌躇满
志气色俱佳的李妹子(班长),爱喝口酒抽口烟唱首歌的程妹子,大大咧咧热情开
朗的陈妹子,谱写撒哈拉式动人爱情故事的长腿鹭鸶张妹子,洋溢着成熟少妇风韵
的王妹子,当年在沈阳挖黄金被我碰到的杨妹子,手舞足蹈嘻笑怒骂喜形于色的个
性人物红妹子;还有前面已提到的其他诸位。过去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如今
个个象风度翩翩的男女豪杰,不知为啥竟让我想起《湘西剿匪记》的男匪首们和《
武陵山下》里那个叫什么玉的女匪首。

  这帮老同学会玩,有经验。入座前,拿出两副牌让大家抽,搞突击配对,凑酒
桌夫妻。结果我有幸与长腿鹭鸶张妹子结为“连理”,理直气壮地拉着她不断同其
他“伉俪”敬酒乾杯。:)一晚上也不记得到底吃了些么子菜,只记得喝的是干红
葡萄和“五粮液”--那瓶五粮液应该有一半是被我一口一盏地喝掉的。满屋男女
在推杯换盏之间,个个脸色逐渐红润,两眼开始放光。我离开东北沈阳后,好久没
有这么开怀畅饮啦!很快就有点不清白哒,舌头和手脚不太好控制,说起话来口没
遮拦,走起路来全靠惯性。但并没达到烂醉的地步,尚有几丝理智存在。

  吃好喝好,大家又要杀去省委大院,搞通宵娱乐。我高一步低一步走出饭店,
坐进李班长的车。她发动引擎,加入闹市车流,途中她豪迈地口出狂言:“我要把
四车道的解放路开成八车道的”!!我坐在后排迷迷糊糊听见了,差点给惊出身冷
汗,望着她的后脑勺连连发懵,酒也醒了五成。还好,咱们老班长一路无敌手,没
有经过任何碰撞,到达省委大院宾馆门前。

  包了两间房,大家搓起两桌麻将。连我这不通麻将的人也能看出那红妹妹是“
新手手气壮”,把星吊可给整惨了,卯着劲想扳回来,结果越扳越输直到天亮(据
说)。高医生那几个晚上要值班,不能加入饭局,不过她后来找到替补,终于能脱
身加入牌局。星吊开车带我去“人民医院”接她,见了面我们互相都有点不认识:
高妹子现在可是个摩登少妇了,跟彩妹子在一起,俨然是姊妹花。

  毛毛细雨中送走几位不能久留的同学,再回到热气腾腾的房间,我已酒力上涌
,顾不得想什么洗脚按摩打桌球了。躺倒在床上听大家说笑,眼睛一闭上,悦耳的
推麻将声便马上带我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久,迷糊中仿佛听见人们关灯离开房间
(后来得知那时四点钟,同志们出去吃夜宵了)。再一觉醒来九点多,发现就剩我
和黑满哥在这边屋里乎乎大睡,老黑一半身体打出被子外,正是:今宵酒醒何处?
鼾声如雷腿如玉。拉完洗完,大家都陆续起床。剩下的五个男人凑到一块看小布什
在清华的演讲,当然免不了要对着电视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
【科学博览】 目录
                长生、规律、自然界

                  -大谷-

                   上
                  
『写在前面』

  世界上能不能再出一个哥白尼?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而且相信较大多数的人都
会有此同感,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是这样的,因为一个哥白尼的诞生就己经把一个
曾经是天经地义的宇宙世界搞得天翻地复,因此假如再有一个哥白尼涎生的话,那
么我们今日面对的宇宙又应往哪儿摆?也许这是所有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假
如有人说:在我们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朝流里,并不需要昔日的那个牧师哥白尼
式人物出现,也许并不过份。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时代的进展车轮都是按照固有规律性而运转的,这是不会
以任何人的意志来转移,无论人类科学发展到怎样的高水平程度,但前进的道路总
是曲曲折折的,而且在历史转折点的过程中,有时候却似乎好像很需要个人起作用
,例如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

  如今地球缩小了,整个世界也快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个人的作用也终将越来越
微乎其微了。现在,世界上几个超级科学大国联手起来破译基因密码,看来人类在
生命科学上的胜利也是指日可待了。然而老天偏偏不作美,美国一家医院因为利用
基因治疗失败,己被当地州政府宣布禁止基因治疗。看来只要地球上有思维生物的
存在,因噎废食的事总是难免。但所幸的是:当医学家们什么时候时够认识到生命
科学只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那么或许就能懂得生命科学还得遵循宇宙
物质运动内部所固有的运转属性与自然规律。因为基因治疗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软性
组织系统〔而利用外科手术切换器官则是硬性组织系统〕,输入基因也必须需要一
套类似安装电脑软件一样的输入程序,或者说是输入规律;那么这道禁令或许还有
解除的可能。植物人与正常人对比起来并非缺少了什么器官,而似乎同样也只是缺
少了那套”软系统”而已。因此,世界上的牛角尖应该说是不止一个,尚或还有另
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牛角尖可钻。

  有人以为,若欲治疗或改变生命的固有形式,就得必须在“内因”上大作文章
,因而大大疏忽了“外素”的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天不变道亦
不变”。人类若欲改变自身固有的生命属性,却很可能首先须耍整整改变一个“天
”。

  埃及,埃就是尘埃就是土壤就是大地,及就是触及就是到达就是着陆。因此埃
及的原意或许就是“大地的着陆点”。埃及不但是一个独特的国名,而且还有一个
独特的象怔,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金字塔到底代表了什么,是大地着陆点的
标志吗?金字塔为什么要建立在埃及,是否因为埃及的地理位置是处于世界的中心
!金字塔还有几个世界之最:一、据说曾经有一只灰色的猫在封闭的胡萨金字塔里
度过了4000年。二、假如把一枚生锈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用多久就会变得
金光灿灿。三、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保持新鲜。假如有
人头痛、牙痛,那么只要进入金字塔内呆上一个小时,疼痛就会消失。金字塔神奇
的作用功能应该不会是属于“伪科学”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人,而只是由物体构成
的生物空间物理场,所以甚至也可以说这金字塔里的秘密,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值
得钻一钻的牛角尖。

  爱因斯坦曾经设想,将来科学的发展一定能够迫使地球时空发生弯曲。可是地
球确实也是太大了一点点,如果单凭地球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弯曲地球时空,恐怕还
得有足够的时间与耐心。所以牛角尖多一个可能耍比少一个的好。假如人类什么时
候能够真正懂得破译生物空间物理场的时空密码,那么或许就完全可以把平凡的地
球“生物圈1号”空间物理场时空,改变成为一个具有“时空雪柜”性质的生物空
间物理时空场。即使1号空间搞不来,还可以缩小搞2号或3号。

  如果说破译基因内因密码就能够改变生命固有属性,改变生命固有形式的话。
那么,利用破译生物空间物理时空场的时空密码来改变生命固有属性固有形式的话
,则可能更为理想更为现实一些。况且,人类至今虽然尚末有人提出破译生物空间
物理时空场的时空密码,但实际早在1984年就己经有人动手作了,那就是美国
亚利桑那州的“生物圈2号”。

  如果能够破译大自然的生物时空密码,或许就可以使“生物圈2号”重新运转
起来,就可以使“生物圈2号”改变成为一个具有“时空雪柜”性质的生物空间物
理时空场。

  生物空间物理时空场的自然密码包括有:气体波、光波、温度波、风力波、磁
场波、色彩波、湿度波、水气波、声波、生物波、红外线波、紫外线波、宇宙射线
波、引力波、气压波、离子波、阴离子波、时空波等等。若要更深入更详细地分门
别类,那么每一个波维度都可以单独分类成几种或几十种的波维度。这里就不再一
一列举了。

  总之,人类可以利用雪柜冰箱来保持食物的鲜度,那么也可以利用“时空雪柜
”来维持与保持生命的“鲜度”,这两者原理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雪柜冰箱
内部所采用的是低温波,而“时空雪柜”采用的却是异度时空波,似乎就这么简单
。

  当然,若要真正想破译生物时空场的固有密码,则可能还耍涉及到宇宙天体与
地体起源等等,这样人类或许可能还得再需耍一个哥白尼,因为似乎只有哥白尼才
能较为清醒地认识与看穿一个必然宇宙,而并非是科学家们在天文镜中所拍摄到的
那个偶然宇宙。

  地球上的任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或是任何一个小生命,都是必然宇宙必然进
程的产物,都是有其在宇宙自然界必然运转层次中的必然作用与固有位置。偶然宇
宙偶然进程的世界观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无论是地球或月球的起
源,或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地球的海洋与大气层或气候状况等等,
都是属于宇宙物质运动历史舞台上必然出现,而又稍纵即逝的暂短画面。

  二十一世纪己经翻开新的一页了,但几乎世界上所有自然科学家都愿意承认或
默认,我们的地球确实是在45--50亿年前由一团旋转星云冷却形成的。然而
彗星却在黑夜中以明亮的光辉告诉人类:我为什么不能冷却?当然,科学是可以重
复的,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火山口却从不理会“冷却”这一套,依然我行我素,
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忙着造陆造地。或许,昔日的一些太平洋大陆早已沉没于大海
底下,但今后的太平洋必有一片新大陆将从海底隆起,世界版图必将改变。可惜今
日人类对此却好像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大宇宙的物质运动是多样化的,仅仅只凭一个苹果落地或只凭太空哈勃天文镜
拍摄的几张星系爆炸照片,是远不足以说明整个运动进程中的主序宇宙。在万物起
源定律与多层次时空的宇宙世纪演化规律面前,偶然宇宙必将毫无立足之处。请记
住,只有有人类诞生的太阳系才有资格代表主序宇宙。地球公转半径能够维持在与
太阳距离14964万公里的运行轨道上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是绝不可能会带有任
何偶然侥幸的成份。因此,或许只有地球地籍人类在什么时候能够较为正确地彻底
洞悉宇宙大自然的真面目之后,才有可能重新认识生命自身的演绎规律。或许地球
人类终有一天能够挣脱平平凡凡的地球生物圈1号世界,进入一个既可伸缩又可变
幻的2号异度时空波时代,建立一个人类级别的长生伊甸园。
※※※※※※※※※※※※※※※※※※※※※※※※※※※※※※※※※※
【小说连载】 目录
             风雪在天涯

              -南江-


               结局

  在迎接我来加拿大的第二个夏天的时候,我沿着白雪红尘的足迹,来到安大略
省,我计划先找几个月的工作,再考虑是否接着念博士。

  来到多伦多市后,我先住在了一个中国夫妻开的专门接待从国内来的新移民的
临时住处。他们的的房租讨巧的介于旅馆和出租的房子之间。她们的服务项目和时
机也不能不让你觉得这对夫妻的精明。

  我闭着眼投寄了七十多份简历,还真收到了一个电话让我去接受面试,一个很
正规的公司。我穿戴齐整的去了之后,才发现我准备的是多么的不充份。我也兴冲
冲地跑到美国面试过一次,最后发现我的加拿大的移民纸在美国实际上算是废纸。
没有加拿大公民的身份,一切白搭。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放弃快到手的加拿大身
份而留在美国。我也算是亲自体会新移民称之为移民监的三年了。

  在庸庸碌碌的两个月后,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去读书。于是我依然待在学校,但
已不再是在天涯了。我搬家的次数已经快有两位数了。

  我遇到了各色各样的国内新到的移民,男的女的,如果写下来那又将会是一篇
长长的故事了。曾遇到一个室友是国内来的女单身移民,在这里重读本科。第一眼
,我就不可救药地发现她脸上厚厚的白脂粉。开始时,互相介绍聊天时还是文雅的
很,等聊熟了,我才发现我无法容忍她的笑。她的笑是那种毫无顾忌的,象火车就
要启动。然后这列要启动的火车就会露出一口凶狠的牙。这列火车开动后,我也就
换了新地方。

  当我安静下来以后,我才有点时间和心情回想我在那个小城的经历。一天晚上
看电视,知道暴风雪又袭击了那个小城,积雪已有房屋一样高。我回想我在那里的
时候曾遇到过的一次暴风雨。半屋高的积雪,即使要走出自家的门,也要挖上两个
小时。然后是风,不论是迎风还是顺风,被风吹起的雪是N维方向的旋动,你不可
能抬头走路。我还记得那一次,家中停电,我硬是往学校走去。平日十分钟的路,
我好像走了一个上午。而从电视上看,今次的暴风雪,已经突破了历史记录。我有
点庆幸,我离开了那里。

  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了风雪,也梦见了风雪里独行的一个人,穿得是粉红的
衣服。我一下醒来时,才想到梦见得竟是何大姐。我很奇怪会梦见她,虽然我从未
和她说过半句话,甚至不知道她还是否在圣琼斯。也许我该问问老曹,何大姐是如
何生存的,不,还是别问了吧。接着我想起了万玲,黎一林等等还在那里未走的人
们。我知道,她们有一天都会离开那里的,去实现她们梦想中的未来。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但在那个天涯一方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知道,风和雪每年
都要久久地留连那并不平静的小城,不肯离去。

(全文完)
※※※※※※※※※※※※※※※※※※※※※※※※※※※※※※※※※※
  本期 责任编辑:墨 雨            主 编:墨 雨
     校  对:幼 河            副主编:陆建平
     PS制作:一 里                苇 明
     网络发行:一 里                丽 莉
     订阅快递:一 里
     读者服务:丁凯文
~~~~~~~~~~~~~~~~~~~~~~~~~~~~~~~~~~
    稿件问题建议红娘等请寄 fhy-cm@fhy.net
    《枫华园》网站地址 http://www.fhy.net/;http://www2.fhy.net
     ftp.fhy.net (152.2.242.227)pub/fhy
     ftp2.fhy.net (207.230.251.20)pub/fhy
~~~~~~~~~~~~~~~~~~~~~~~~~~~~~~~~~~
订阅或停订本刊,请寄电子信到下列邮址服务站,信内容(仅需一行):
 subscribe list名称 Your Name 或 unsubscribe list名称
(例如,订阅简体字版本需要送电子邮件到:listserv@fhy.net,
 信件内容为:subscribe fhy-gb YourFirstName YourLastName)
~~~~~~~~~~~~~~~~~~~~~~~~~~~~~~~~~~
版本   中文软件 list名称  邮址服务站地址     国际刊号
简体字阅读   需 fhy-gb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联机直读    需 fhy-hz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繁体字阅读   需 fhy-big5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国标码     需 fhy-gb2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五大码     需 fhy-big52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简体字美术打印 不 fhy-ps  listserv@fhy.net       1198-1458
~~~~~~~~~~~~~~~~~~~~~~~~~~~~~~~~~~
欲转载本刊原(译)作,可通过本编辑部与作者联系许可,并注明本刊名及期号
~~~~~~~~~~~~~~~~~~~~~~~~~~~~~~~~~~
本期编辑采用软件:南极星4.32◎倪鸿波(http://www.njstar.com.au)
≈≈≈≈≈≈≈≈≈≈≈≈≈≈≈≈≈≈≈≈≈≈≈≈≈≈≈≈≈≈≈≈≈≈





Back to FHY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