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X≥      枫  华  园       ≤X≥   ※
※  ≤\‖/≥   二零零六年八月四日出版方   ≤\‖/≥  ※
※ ≤≤\‖/≥≥                ≤≤\‖/≥≥ ※
※    ‖                      ‖    ※
※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日创刊   周刊 总第五五二期    ※
※      《枫华园》杂志社主办  《枫华园》编辑部主编    ※
※                                ※
※※※※※※※※※※※※※※※※※※※※※※※※※※※※※※※※※※
~~~~~~~~~~~~~~~~~~~~~~~~~~~~~~~~~~
∽        本 期 目 录(FHY0608A)
~~~~~~~~~~~~~~~~~~~~~~~~~~~~~~~~~~
【各抒己见】中国应当在中东发挥建设性作用           迟延昆
      历史造成的困境                  东方昊
      谈谈几种常见的对中国的错觉            吕一端
      蒋博士之死的反思                 胡司令
【世界之窗】在不安定的世界写作                颜敏如
【拮华珏英】现实绘画讨论之二──诡异的图像          翊 力
【欧洲漫谈】趣谈欧洲饮食文化(下)              池元莲
【百草园】 有难时好人成群                  木 愉
      永远,其实并不太远,就在拐角那          高山水
      办公室里的隐私                  杨 柳
【小说连载】晨曦初露                     李建华
※※※※※※※※※※※※※※※※※※※※※※※※※※※※※※※※※※
【各抒己见】 目录

        中国应当在中东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军人的鲜血不能白流

           -迟延昆-

  中国在中东派出维和部队,这是中国开始在中东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第一步。不
久前联合国维和观察站被以色列炸毁,包括中国观察员杜照宇在内四名观察员不幸
遇难。这是以色列对联合国,也是对中国的严重挑衅。以色列的这种“误炸”是有
传统的。我希望这一回应当是最后一次,也就是说我们不应放任以色列继续这种无
赖行径。

  我很赞赏李肇星外长的表态,他说,中国遇难人员杜照宇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
子。杜和他的三名维和同事的鲜血不能白流。中东人民的鲜血不应再流。

  我希望这一事件可以成为一个契机使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
作用。中东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关键在于美国单边主导中东事务,缺乏制衡。鉴于以
色列已经杀害了中国维和战士,就给了中国介入的权力。中国可以要求以色列立即
无条件停火,否则中国就将向黎巴嫩出售武器,例如防空导弹,帮助黎巴嫩自卫。
西方国家不是诬指是中国导弹击伤了以色列军舰吗,那就让世界看一看真正的中国
武器是什么样子。

  我认为中国的这一介入对各方都有好处。冲突扩大下去,黎巴嫩固然将饱受战
火灾难,以色列实际上也难以为继。而随着冲突的延长,仇恨日深,美国也必然成
为新一轮恐怖袭击的对象。美国和以色列现在是欲罢不能,中国的表态给他们一个
当头棒喝,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对中国来说,与美国的某种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东以有限的规模交一下手,比在台海或者朝鲜安全得多。美国近来不断宣传中
国威胁论,那是他还没有真地感到中国的实力,例如,美国从来就没有苏联威胁论
,他们总是轻描淡写贬低俄国武器。美国人是那种不打不相识的好汉,只尊重有实
力的对手。我们可以期望通过这一较量,让世界,特别是美国和伊斯兰世界,重新
认识中国。希望美国不要对中国轻举妄动,希望伊斯兰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他们的朋
友,不要支持中国的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使他们认识到与中国为敌是不符合他们
的利益的。而一个副产品则是中国的先进武器可以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和提高,这当
然是中国国家利益之所在。

  会不会使中美关系恶化呢?只要中国做得有理有利有节,美国人也不可能走得
太远。在这个只讲实力罔顾道义的世界上,有实力,又敢用实力才有地位。假如中
国听任以色列杀害中国人而置之不理,那才是自取其辱。所以我以为,第一步是向
黎巴嫩廉价地提供防空导弹,同时为我方维和部队装备防空导弹等必要的自卫武器
。以色列的飞机至少要避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驻地,否则防空炮火格杀勿论。以色
列的狂轰滥炸就受到限制。维持和平部队的任务本来就是要制止任何一方的非理智
的战争行为。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如何维持和平?如果以色列还不甘心,中国可以
提供可以达到以色列的地对地导弹,但是严格限制只能用于军事目标,如果发现滥
用中国将停止供应。中国可以把这个底事先交给交战双方,清楚无误地表明,中国
的目的在于中止冲突使双方冷静下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美国人如果横加指责,我
可以说这首先是为了保证所谓误炸之类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还没有以眼还眼以牙
还牙,按照美国人或者以色列人的逻辑,我们可以先发制人象美国出兵阿富汗或伊
拉克那样对待以色列。毕竟以色列确确实实杀害了中国人,而且是执行维持和平的
神圣使命的中国军人。中国人假如出兵,理由比美国人理直气壮的多,美国人毕竟
没有前阿富汗政府介入恐怖袭击的证据,更是在伊拉克所谓“大规模杀伤武器”问
题上制造了不光彩的谣言。中国人只是向黎巴嫩提供防卫性武器,已经是非常有节
制的了。我这里建议的无非是浪里白条张顺对付混小子李逵的办法,既然他混不讲
理发疯,只好把他按在水里灌几口水,让他清醒清醒,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不能无
法无天。我们并不想消灭以色列,只是想教他象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正常的国家那
样行事。打狗看主人,这也就是打给狗的主人看的。正象当年支持朝鲜和越南符合
中国的国家利益一样,今天支持黎巴嫩也是符合中国的利益,并不是单方面的恩惠
。既然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为什么不能向中东提供防卫性武器呢?假如美国
在以色列在所谓误炸之后有一点负责的表现的话我也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美国的
表现实在谈不上是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他既然不顾中国的利益和颜面,中国只
好自己保卫自己的利益,还他一点颜色也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
往非礼也。只有中国敢于果断出手,才能使美国在跟中国打交道时有所顾忌,不再
动不动就以制裁相威胁。

  当然最后还要看中国的武器是不是真的有用,能不能打下几架以色列战机。当
然中国也不可走的太远。就象当年在朝鲜毛泽东不主张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今天
在中东中国也不能帮助阿拉伯世界消灭以色列,而是促进他们和平共处。 

~~~~~~~~~~~~~~~~~~~~~~~~~~~~~~~~~~

           历史造成的困境

            -东方昊-

  犹太民族是优秀的。这个民族的组成是以宗教为纽带,在血缘上带有很多种族
(基本上是欧洲人)的基因。这一特点和犹太人苦难的历史有关。大约两千年前,
罗马帝国的军队鉴于被占领下的犹太人屡次不屈不挠的英勇起义,派大军摧毁了犹
太人的家园,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被荡为平地,第二次修复的圣殿被彻底摧毁,
犹太人的起义者遭到残酷地屠杀,其人民被大量地贩卖为奴。从那一时刻起,幸存
犹太人被迫逃亡,开始了犹太民族大流散的岁月。据说其中的一支甚至跑到了中国
(当时是宋朝)。

  没有祖国的犹太人流亡到世界各地,在其后的大约两千年中,其民族难免和当
地人不断地融合(主要是通婚),其民族的血缘关系便变得很复杂。比方说,在1
948年前巴勒斯坦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仍有残存的犹太人,他们的血
缘在两千年来没任何变化,结果他们的模样和当地巴勒斯坦人没什么区别;但欧洲
各地的犹太人的模样和当地欧洲人很接近,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区别很大。尽管世
界各地犹太人的血缘不尽相同,不少人甚至丧失了读写听说本民族语言的能力,但
他们都坚定地信奉犹太教,这是犹太人紧密团结的最牢靠的纽带。

  两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遭受的迫害和歧视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上欧洲多次掀起野蛮的排犹浪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
人的残酷屠杀。在这种精神压力下,犹太人能百分之百地维系他们的宗教信仰吗?
不言而喻,在两千年的岁月里,有的犹太人就放弃了自己宗教信仰。我们知道,共
产主义鼻祖马克思的父母就是从犹太教皈依基督教的。既然犹太人是以自身宗教为
纽带,脱离犹太教的犹太人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人了。我想放弃犹太教的
犹太人会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实际上,世界历史中一些民族中的人皈依其他宗
教的事很多。典型的例子就是信奉东正教(基督教的分支)塞尔维亚人,在信奉伊
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有些人改信了伊斯兰教。这就是波斯尼亚穆斯林的
由来。至于克罗地亚人,他们是从基督教的东正教派改信天主教派的。

  面对歧视和压迫,能一直坚持自己犹太教信仰的人们显然有着坚强的内心世界
。实际上,歧视和压迫的环境也是现在犹太人自强不息的原动力。1948年,以
色列刚刚建国就遭到周边阿拉伯国家大军的围攻,但他们依靠自身非凡的勇气和智
慧打败了阿拉伯联军,并在日后的三次阿以战争中屡屡打败阿拉伯人,现在还占领
着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但他们的国家毕竟是建立在巴勒斯坦人的家园上呀!自从犹太人开始流散到世
界各地后的约两千年里,主要生活在那片“流着奶与蜜”的土地上的居民,是后来
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人(他们应该属于阿拉伯人的一支)。其间虽然有“十字
军”东征,并建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基督教国家,但时间都不长,伊斯兰教势力
很快复辟。穆斯林们在耶路撒冷犹太人第二圣殿的地基上修建了宏伟的阿克萨清真
寺(阿克萨清真寺后面有段裸露的地基,那就是犹太人著名的“哭墙”)。至此,
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处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穆斯林势力从中世纪之后一直处于衰落状态。此后奥斯
曼帝国和英国殖民主义者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所以生活在犹太人故土的巴勒斯
坦人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人放弃了对中东地区
的殖民统治(当时中东地区尚未发现超级油田,大部份地区是不毛之地和沙漠)。
一些国家,象埃及、伊拉克、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等都顺利独立,但巴勒斯坦国家的
建立却出现了问题。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就提出“犹太民族的复国”
。后来世界各强国虽然没有实质性活动,但欧洲的犹太人闻讯便积极行动起来。他
们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统一意志,要重新返回并建设他们将近两千年前的家园,
也就是英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返回的犹太人便出现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
开始巴勒斯坦人还能和源源不断返回的犹太人和睦相处,但时间一长,犹太人越来
越多,必然发生民族矛盾。

  二战结束,从世界各地返回的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骤然增加。当地的巴勒斯坦人
大为不满,当地民族冲突不断。鉴于此,英国统治当局开始阻止犹太人涌入巴勒斯
坦。不过到194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经达到五、六十万。由于英国已决定
撤出中东地区,巴勒斯坦建立国家成为必然。

  刚刚独立的各个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原因很简单,在犹太
人逃亡后,巴勒斯坦人世代生活在犹太人的故土。因此,世界上只有巴勒斯坦,再
没有犹太人的国家。如果犹太人建立他们的国家,就“把他们赶进地中海”。在巴
勒斯坦生活的几十万犹太人当然以既成事实为根据,说既然已经有大量的犹太人生
活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又不接受他们,那只能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建立犹太人的国
家以色列。

  刚刚建立的联合国郑重地讨论了巴勒斯坦问题,结果是巴勒斯坦地区被划分为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两个国家。在巴勒斯坦的划分中,以色列国家的地盘虽然支
离破碎,但毕竟有了联合国决议的根据。阿拉伯国家对对这个联合国决议极其恼怒
,声称,只要犹太人胆敢建立他们的国家,“就把他们消灭光”。

  真的,英国人走后,联合国决议实施的第一天起,阿拉伯联军就对刚刚建立的
以色列大举进犯,发誓要把犹太人赶到地中海里去。犹太人别无选择,背水一战,
英勇抵抗。在当时以色列杰出领袖古里安总理的率领下,年轻的犹太人组成的军队
竟然把阿拉伯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并占领了很多联合国没有划归以色列的土地。他
们向东攻到了耶路撒冷新城,向南推至红海。大败亏输的阿拉伯人被迫接受了停火
。这次战争便奠定了当今以色列国家的地盘。

  战争的另一结果,大批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而巴勒斯坦国也没建立。约
旦河西岸被约旦占领,加沙地带由埃及占领。

  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因此爆发与英法的战争。以色列乘机
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后在国际压力下被迫退出。

  1967年六月,以色列人先发制人地进攻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攻占约旦
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当然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埃及人不但被打出加沙地带,西奈
半岛也丢了;叙利亚人则丢失了部份戈兰高地。

  1973年十月埃及和叙利亚突然进攻以色列。在短暂激烈的战争中,阿拉伯
联军又几乎遭到惨败。战争的结果是叙利亚人几乎丢失了整个戈兰高地,埃及人在
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后和以色列单独讲和。

  此后以色列还入侵过黎巴嫩,炸毁过伊拉克的核反应堆。现在我们又看到以色
列军队大举进攻加沙地带(早前以色列已宣布单方面撤军),对黎巴嫩进行广泛的
空袭和封锁。从以色列建国以来的所有的对阿拉伯世界的军事行动中,犹太人的效
率和战果都远远超过她的阿拉伯对手。这是不是说以色列根本不用把无能的阿拉伯
人放在眼里了呢?

  否,犹太人心里非常明白,他们一直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始终处于敌视犹太人
的几亿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1980年代之后又加上了穆斯林原教旨复辟的伊
朗。他们每次战胜阿拉伯人,穆斯林们就感到又一次被羞辱,甚至世界上是一片同
情弱者的谴责声。但做为以色列人心里明白,他们每次都是被迫向屡败屡战的阿拉
伯人开战。他们说,他们何尝不想和平。

  拿这次以色列军队向南入侵加沙地带的“夏雨”行动,和向北大举炮击、轰炸
黎巴嫩来看,表面上是借加沙地带和黎巴嫩南部边境有三名以色列士兵被绑架大举
入侵,实际上是犹太民族和敌对的阿拉伯世界又一次较量。以色列军队要通过南下
北上的军事行动,狠狠打击巴勒斯坦民主选举上来的“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
武装。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穆斯林中的极端派别,从来都号称与以色列势不两立。
这个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定为恐怖主义组织在以色列一直进行自杀炸弹恐怖事件
,给以色列民众造成惨重伤亡。这次巴勒斯坦民选“哈马斯”上台,以色列政权忧
心忡忡。派系林立,政府职能几乎为零的黎巴嫩,真主党同属穆斯林极端派别组织
,他们在黎巴嫩一直有着极大的势力,对以色列同样不共戴天。以色列占据军事上
的绝对优势是一目了然的,但他们的军事行动只能削弱“哈马斯”和真主党。这以
色列政权自己也明白,这两个得到当地穆斯林民众,甚至世界上很多穆斯林国家支
持的极端组织不可能被消灭。可犹太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边境那边仇视他们,发誓
要把他们消灭的恐怖主义组织从容地武装自己,然后越界不断制造恐怖活动,在以
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肆意袭击犹太人的定居点。以色列军队就这样一次次先发
制人地,却又是被迫地把对手打个头破血流。明知无法彻底击败不可能改变、不可
能被消灭的,并且永远包围着你的敌人,这简直就象顽强的生命和死亡抗衡,从以
色列建国一开始就有了这种悲剧的味道。

  中东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但现在再讨论到底谁该占有这片土地已
无意义。历史只记载过去,解决问题要看现实。如果充满悲情的犹太人该重新拥有
他们的故土,那流离失所的几百万巴勒斯坦人更是充满悲情。人们看到中东现在的
乱局,不禁会想起当年“以土地换取和平”的巴以戴维营协议。多么令人激动的场
面,以色列的战神拉宾和巴勒斯坦的不死鸟阿拉法特郑重握手!发誓要和平。然而
这和平渐渐成为泡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英雄也死了,真让人难过!

  可以这么讲,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的根源有巴以冲突的因素。如能本着“以土地
换取和平”的精神真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恐怖主义在全球的嚣张活动将会大大减
弱。可世界称霸的美国政府现在就是解不开这个死结。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
大国自身利益所决定的。巴勒斯坦问题错综复杂,以色列的犹太人也有着各个派别
,其中宗教色彩强烈的右翼势力一直认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本来就属于以色列
,而相对务实的工党并不能左右以色列民众;在美国本土,精明强干并富有的犹太
人在国会有着一个强大的援以集团,他们在美国本土掌握着大量的财富,特别是在
金融业;这使以色列能够在多少年中得到美国从政治到经济,从道义到军事上的,
几乎是无保留的援助。但说到底,美国极力扶植以色列还在于其很难改变的全球战
略。这就是控制世界的能源--中东的石油(世界上大部份蕴藏量和开采量都在此
地)。美国必须在中东有个极其强势的坚实盟友以色列做为中东的堡垒。

  然而美国政府并不能控制以色列政府,犹太人也有自己认定的利益。美国人实
际上是希望以色列通过“以土地换取和平”来解决巴以冲突的,但巴以双方都有着
带有强烈宗教情结的强硬派,并各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以土地换取和平”无法
在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中得到广泛的共识。在笔者看来,以色列右翼势力正在利用
美国不得不然的支持来实现“大以色列”(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而巴勒
斯坦右翼势力始终没有放弃“把犹太人赶到地中海里去”。每当巴以和平有所进展
,双方的右翼势力都在暗中破坏。这就使美国人的中东战略步履维艰。

  这便是历史造成的困境。之所以是困境,就是大家都没有有效手段解决之。在
这困境中,以色列的潜在危机更为严重。她不但在占人口压倒优势的敌对穆斯林的
包围中,其国家内部的人口构成也有危机。按理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是希望“纯
种族”的,也就是以色列内都是犹太人,但现在以色列七百万左右的人口中,巴勒
斯坦穆斯林却占不小的比重。以色列是民主国家,这些巴勒斯坦穆斯林在以色列国
会有自己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穆斯林的人口增长率高于犹太人,如果这种状
况持续下去,以色列外来犹太移民减少,穆斯林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怎么办?以色
列是个靠宗教信仰维系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宗教势力影响的削弱是必然趋势,那对
以色列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美国也一直有着歧视犹太人的暗流,如果有朝
一日,美国的利益和犹太民族的利益发生明显的冲突,以色列将如何对待?笔者相
信,聪明的犹太民族对这些不会毫无知觉,只是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摆脱自身引起
的困境。

~~~~~~~~~~~~~~~~~~~~~~~~~~~~~~~~~~

          谈谈几种常见的对中国的错觉
        
             -吕一端-

错觉一:中国政府把国家搞坏了

  这里有两组数据:

  1965-1985年间部份国家和地区GNP年均增长率对照表: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美国 1.34   中国 7.49    印度 1.7     
  英国 1.6    苏联 5.89    巴西 4.3    泰国 
 4.0 
  西德 2.7   匈牙利 7.42   阿根廷 0.2    加纳 
-2.2 
  日本 4.7  保加利亚 7.84   墨西哥 2.7   南朝鲜 
 6.6 
 新加坡 7.6    捷克 5.15    埃及 3.1  马来西亚 
 4.4 
  香港 6.1    波兰 8.67   肯尼亚 1.9  尼日利亚 
 2.2 


35年来中国及其他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1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 
01--美国---10,1714亿美元 
02--日本----4,2451亿美元 
03--德国----1,8738亿美元 
04--英国----1,4063亿美元 
05--法国----1,3027亿美元 
06--中国----1,1590亿美元 ★★★★★ 
07--意大利---1,1409亿美元 
08--加拿大-----6771亿美元 
09--墨西哥-----6178亿美元 
10--西班牙-----5775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3831亿美元 
02--日本----3,9934亿美元 
03--德国----1,9841亿美元 
04--英国----1,5636亿美元 
05--法国----1,4313亿美元 
06--中国----1,2371亿美元 ★★★★★ 
07--意大利---1,1843亿美元 
08--加拿大-----7167亿美元 
09--西班牙-----6531亿美元 
10--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3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汇率) 
01--美国---10,8572亿美元 
02--日本----4,2907亿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 
04--英国----1,7750亿美元 
05--法国----1,7316亿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 ★★★★★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 

200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名义汇率计算) 
01--美国---14,4866亿美元 
02--日本----4,6638亿美元 
03--德国----2,7301亿美元 
04--英国----2,2275亿美元 
05--中国----2,0548亿美元 ★★★★★ 
06--法国----1,9727亿美元 
07--意大利---1,7096亿美元 
08--加拿大---1,0345亿美元 
09--西班牙---1,0190亿美元 
10--印度-----719,8亿美元 

(有说按实际购买力算,中国现在GDP的排位当在日本之前。) 

  看中国要看历史的大走势。从结果看,49年至今,中国政府正在成功地把中
国从历史上的谷点硬是生生拖回升势、强势,举世瞩目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生存权
和发展权、经济发展速度引领世界、为中国带来超强前景,成绩是主要的。

  不能以一些黑暗面或少数人的经历和境遇来概括社会的全貌。比如,美国的黑
奴时代历史相当长,非常悲惨,可也正是在那个时代美国立国、建立民权宪法、国
力大发展……你愿意说美国那个时期因为有黑奴而整体上是黑暗的吗?

  如果不愿意,那么为什么对中国又要一概而论呢?很多社会和政府,都是一分
为二的;即有阳光面又有阴暗面。关键看哪方面为主。

  和这个错觉相反,历史和现实都在表明,中国政府把国家搞好了。

错觉二:这么多人出国就是用脚投票,说明中国制度不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潮一直未退烧;大多数出国者去了西方几个主要移民
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有人形而上学地把这看作是这些人用脚投票,选择了西方体制。

  要说明这是个错觉,举个反例就够了;比如说,几十年来,印度人出国潮比之
中国要早得多,规模也毫不逊色(看看加拿大就知道了);印度实行的可是西式制
度。

  其实,人口由人均收入低的地区流向高的地区,由人口稠密地区流向较稀地区
,这是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并不必然表明被离开地区制度有严重问题。

错觉三:49年日本与中国处于等同位置,如今日本远超中国

  其实,二战前日本是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后虽战败但工业教育基础和技术能
力并未摧毁,历史上其对外的掠夺积累也未摧毁。而49年的中国则完全是一个在
帝国主义列强蹂躏下艰难喘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上是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
。

  起点如此不同,怎么能拿今日的日本来否定中国的发展速度呢?

  其实中国和印度比要合适些,因为二战后两国国情非常相仿。半个多世纪下来
,无论以经济增速还是如今的经济总量衡量,中国都明显胜出。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觉?

  人们一般是受所在地的主流意识左右,不太容易也没有时间分析很多资料保持
独立思维。比如这边媒体骂中国的多一点,有些人就以为中国就真是一片黑暗。其
实西方媒体也处在一个对中国逐渐了解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会认识
到:文明不是唯一的,多种文明要学会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世界经济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
3.《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年。

~~~~~~~~~~~~~~~~~~~~~~~~~~~~~~~~~~
          
          蒋博士之死的反思

           -胡司令-

  听到多伦多蒋国兵博士自杀的消息,联想到这两年接连不断的类似悲剧事件,
以及本地大陆新移民找工作难的怨声载道,我马上想到四年前一位做销售经理的黑
人同事,跟我提起的演讲沟通培训班。我因为有小孩换了工作,一直就没想那事。
昨天,我运气很好,又联系上了正在大公司做高级客户主任的这位仁兄,了解到他
原来说的是非营利的Toastmasters俱乐部。这里先给各位朋友推荐一
下。

  虽然我自己还没去过,但通过这位朋友和网上的了解,发现这个俱乐部跟我在
美国念书做助教进行培训时,用的是同一类方式:学员互相自选内容讲课并录下像
,然后老师和学员一边观看一边品评,提出意见。刚开始时很不习惯,自己的一举
一动所有弱点,都惨不忍睹地一一暴露在大众面前,还反复倒带,被人指指点点。
当然肯定俱乐部的培训更具强化性,要求更高,比如你要表扬一个人,必须在一两
分钟之内说服听众。

  昨夜,我跟这位朋友作了关于中国来的移民动辄自杀、普遍压抑的原因分析:


  “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以及生活价值观念,明显出了问题。这两者在‘文化大
革命’之后的废墟上不得不进行重建。我们这两、三代人正好是在这个重建时期成
长,所以……另一个更深远的因素,就是中国‘温良恭俭让’的旧式传统,同西方
社会的人生价值基本背道而驰。

  大家可以看到,除了别的基本生存技巧,交流沟通能力的缺乏,是其中的主要
问题。而这个问题随着移民们来到一个非母语的国家,变得更加严重。”

  (我的事后评语:“文革”的出发点之一应是打掉国人特有的唯有读书高的习
气,但“文革”整个被否定后,结果事与愿违。)

  这位老黑朋友半夜给我的回复,很让人深思:

  “I’ve heard of the issue and I’ve 
met many people from Asia who suffer
 in silence。 Western bravado can be 
taught, but it’s tough when all your
 life submission and duty were respe
cted, (but) not talking。 You’re (You
r) people may benefit more from inte
gration with western speakers, since
 these are the same people they will
 need to relate to for jobs, recreat
ion, social, etc。”(括弧里是我加的)

  我觉得他指出的很对:中国移民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努力的程度(包括带来的
中国优良传统)让社会上其他族裔的人很尊重,然而一开口说话就无法让人恭维了
。--而且这个反差很大!亚洲移民把安静不说话的做法带来这里来,就是死路一
条(哪怕你现在找了个程序员的工作可以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挣高薪,你迟早会吃
不说话的亏的!)。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speak up(这是我在美国硅谷一
家渣打病院里一个黑女人病友对我反复说的),在外勇于交流,在家勤于积累,长
年累月不断进步。不当演说家、外交家,至少也该成为面试或作报告的能手吧!我
觉得我们大家应该有这个紧迫感了,不要等到自己哪天又郁闷甚至想到自杀。

  当然,交流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不论是不同文化之
间还是同一文化之内--不是蒋博士们人生失败的唯一理由,但肯定是一大理由!
想想我当初病一场,背后也有这个基本原因。

  如果大夥觉得这个有点难(一开始可能是),可以考虑平时自己练习面试会话
或作报告时,自己录音甚至录像。然后老老实实反复听、看,并要说英语的朋友一
起观看并提出改进意见,把面子先搁到一边。如果长年累月坚持这么做下去,在这
个社会里交流和生存就会舒畅通顺多了,蒋博士们也不会去自杀了……

  我今天开始意识到,在加拿大,针对我们华人(新)移民来说,不光要继续坚
持加国特色的色拉主义,更要强调美国式的熔炉精神(溶入主流社会)。这样对自
己更加有利。也许我有点实用主义吧。

  鉴于蒋博士这样的事这几年在本地接二连三发生,华人社区有必要反思并行动
。尽管成人移民身上很多东西都基本定型,但还是可以学习进步的。而且既然移民
了,也就得有此准备,对吧?希望看到更多的国人,不光热衷于哪种硬技术更赚钱
,更热衷于提高软技术的交流能力和交流意识。

  忙乱之中写此文,目的就是想说明,防患于未然,比总是马后炮搞死后捐款运
动,要重要得多,我们都可以并且应该从自己做起,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目的不外
乎为了活得更舒畅罢。

  希望我这块老朽的引玉之砖,能引起大家探讨乃至更重要的行动。

2006年7月末
※※※※※※※※※※※※※※※※※※※※※※※※※※※※※※※※※※
【世界之窗】 目录

            在不安定的世界写作

             -颜敏如-

  风大,云层飘得挺快。经过层层安全检查,人们鱼贯走进才五年新的德国权力
中心大楼。这一高屋顶的巨大建筑虽酷似一座现代美术馆,一旦抽身出了人群,便
有置身旷野的错觉。

  一整排的玻璃帷幕透进和煦的阳光。那人挺拔地站在记者席旁,目光左右来回
扫视全场。不远处定立着另外两个人。一人直盯着记者席,另一人则不转睛地望向
记者席对面,宽广多层阶梯上数百名穿戴整齐的人们。这三个人全皱着眉,神情紧
张地执行安全任务。

  记者席与阶梯之间的中央场子里有十多人站成一排,原来是即将和德国女总理
Angela Merkel一一握手的名人队伍,其中包括捷克籍国际笔会总会
长Jiri Grusa以及德国笔会会长Johano Strasser。

  权力是蜜糖。致辞之后来到酒会会场的Merkel立即被层层包围。受压迫
民族的代表总是要趁机告状,意欲一睹总理风采或凸显自己的,便要一边显出教养
,一边急忙地往前推挤。此种场合,西藏代表自是不愿缺席,他们的哈达任凭谁也
不能代替。对于要求在中国会见基层民众且刚回到柏林的总理,独立中文笔会的理
事不但面谢她带给中国政府的改善人权暗示,也致赠该笔会创会经过的光碟。(1
)

  总理宴请酒会的前一天则是另番景致。

  进入希尔顿饭店会议大厅之前必须出示与会者名牌,厅内座位席中间早已插站
了数架摄影机,各种语言的同步翻译员也稳坐在隔音小间。舞台上不见“第七十二
届国际笔会年度大会”那般华人喜欢的横幅红布条,舞台前则有五六个人待命,整
个会场忙中有序。第一位进场人物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Gunter 
Grass,待命那些人的镁光灯也立即闪烁不停。第二位则是德国联邦总统Ho
rst Koehler,而观众席上的文字工作者并不需要如同出席华盛顿白宫
记者会必须全体起立致敬。(2)

    德国是欧盟龙头,龙的的心脏就在柏林。Koehler总统谈到,德国对许
多被迫害的作家伸出援手,然而就在柏林围墙倒塌的十多年前,东德作家也遭遇了
数十年言论受到箝制的痛苦。文字深具幅射效应,直指人心,穿透灵魂;文学受害
即是人群遭殃的指标。然而文字也可以是战争的先遣部队,对某些人是慰问的话语
,对其他人则成了死亡的魔咒。

  同样应邀在开幕式致辞的Grass,佝偻着细念他铿锵有力的讲稿:写作的
人都明白,质疑向着相信拉紧绊脚绳的必然性。希望并不为我们插翅,因它原本就
只有摔落一途。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不安定的世界写作”,我倒愿意事先提出警
语,此一主题容易让人猜测甚或企图证实“曾有过和平时代”这一天真无邪的传说
。不!无论时空差距,我们永远受到争战的宰制。战争蒙蔽在“使之和平”或“使
之正常”的假象里,却一次次地带来死亡;对英雄的歌颂与对高卢(按:凯撒所写
De Bello Gallico)或其他战役的平淡叙述也从未缺席。我们的
时代,以带着奇巧诡计与张力节节升高的影片自娱。萤幕上不止息地布满成群结队
英雄豪杰的战争景况。……我们作家是事后引爆的雷管,即使以文学先锋自居,仍
要理所当然丶永不疲累地踉跄追逐一件件的事端。已发生或正发生的,对残暴的疯
狂发挥,无法在我们眼前逃遁。历史学家注销的账册,却是写作者的恒久与弥新。
……作家是盗尸者,依靠从尸体上偷取而来的琐碎维生,在战后颓□的残骸中度日
。我们在盖满过多建筑物的厮杀战场与瓦砾碎片里寻觅栖身之地,却找着了遗留下
来的制服钮扣,以及奇迹般完好如初的赛璐珞娃娃。我们还提到了遭到肢解的士兵
以及被掩埋了的孩子……

  创立于1921年的国际笔会以提倡文学与维护言论自由为两大宗旨。德国笔
会会长Strasser在致辞中谈到:与会的作家们均签署了国际笔会宪章,有
义务在任何时间丶任何地点挺身护卫言论自由,并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丶阶级与民
族仇恨。……我们不仅思考难题,更是齐聚柏林,共同欢庆一个跨越种种界限的文
学佳宴。希望透过引人兴趣丶缤纷多彩的文学节目……示范性地明确指出,只要能
探讨他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于个人会是多么丰硕的收获……

  于是大会的各种安排便以文学与言论表达自由为主轴向外延伸。

  那个多风下雨的晚上,从八时至凌晨一时,是一个向全体柏林市民开放的文学
长夜。希尔顿饭店也成了一个文学艺术的中心。在各个厅堂里,作家在介绍作家,
被介绍的作家朗诵自己作品。由文字辞语串联的夜晚在大提琴独奏声中缓缓开展。
以墨黑为底色的舞台上,除了高悬的几盏小灯之外,只有侧边主持人的站位与中间
朗读者座位上的台灯,照亮那杯清澈的白水。作家以母语诵读自己的作品,听众手
持成册的译文屏息聆听。就在第一次中场休息时,应邀出席的中国诗人北岛便已忙
着为他十数本的诗集签名。(3)

  文学让人谦逊,自由要求清醒。失去自由的文学犹如涸死在田里的麦仔,缺少
文学的自由必然成了断线的风筝。隶属总会的各个委员会便是文学与自由表达相互
结合的综效发挥。

  狱中作家委员会每年总要针对将作家与记者拘留丶判刑丶关押的政府,做出谴
责的决议并透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施加压力,以期因说真话而获罪的无辜者得到释
放。被Yahoo出卖的中国网路文字工作者师涛遭判十年冤狱事件,又会是今年
狱中作家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妇女作家委员会设法支持那些因写作而不甘心被
家庭捆绑、以至必须走出家门的女性作家们。她们的身份并不低贱,却遭到传统父
权社会的排斥和欺压。流亡作家委员会为因言获罪而必须远离家乡的文字工作者,
提供教学的机构与进修的机会。翻译暨语言权利委员会协助非主流语言的作品,使
其能够译为主流语言或其他的非主流语言;支持保留因遭受政治力量压抑而导致文
化断层,或有失亡危机的少数民族语言。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马利语受到俄文排挤则
是明显的一例。作家和平委员会为参与者提供在精神丶文化与文学领域中辩论的主
题,介绍遭到媒体封杀的作家,并特别欢迎来自没有言论自由或受到任何暴力形式
箝制的文字工作者。针对防碍作家认知与良心的关键问题,提供对话场域,让前南
斯拉夫各国的与会者交换意见丶让车臣作家提出证言,并认识马雅知识分子力争文
化认同的努力。

  文学与政治彼此痛恨,却又息息相关。笔会一百四十多个中心的年度聚集其实
是另种形态的资源平均分配。发展中国家衰弱得无法贯彻律法,其人民只得向外寻
求协助。已开发国家以实际行动支持贫弱民族的精神独立与言论自由,在质疑国际
笔会是以欧洲为中心,由白人世界主导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政教分离丶市场机制
丶法治政体的民主社会特徵,是造成西方引以为傲也倍受诸多弱国向往的有利条件
。如同突尼西亚的代表所说:“民主国家应该保住已有的自由,以鼓励我们能够不
断写作”。柏林市长在开幕酒会上说得明白,民主既不理所当然,更不主动长存,
我们必须竭力让它活着,因为民主随时可以被置于死地。

  战争结束后,文学便上场。士兵的死亡与退位正是对文学的筵请和召唤。文字
的疗伤功能与批判机制普遍而深广。烧书其实是烧人,虽在不安定的世界写作,虽
在非和平时期疾书,只要一人不死,文学必定长存。

注:第72届国际笔会(International P.E.N.)于200
6年5月22日至28日在柏林举行。

※※※※※※※※※※※※※※※※※※※※※※※※※※※※※※※※※※
【拮华珏英】 目录

        现实绘画讨论之二
        ──诡异的图像:为什么人人都有资格评论艺术
        
           -翊 力-

  陈丹青在《油画与图像》里主要谈到图像和绘画的关系,涉及两个既不能分割
、又有必要区分的概念。绘画是画,是经历人类历史的原作。画的本身会老化,它
的价值和意义都随时间的流逝、社会和人的变迁而变化。图像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范
畴,是瞬间脑海呈现出的形像,它包括、但并不只限于绘画的视觉部份。凡是可见
的都在意识的不同层次形成整体或局部图像。它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被我们记住或
忘却或重新想起。以上的这两个概念在绘画理论中,可以理解为过程和效果、真实
与外表、或历史实物和瞬间视觉。我们一般提到的绘画都是指这两者的和体(注1
)。图像和绘画如同一张纸的两面。没有画当然看不到画的图像,反过来人脑没有
成像的能力就什么也看不见。

  绘画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其生命力在于自身的特殊性,再现经验(生活)但高
于经验(生活)。虽然提升到精神的层次,却对人的意识和感官仍有一种依赖性。
图像作为视觉的部份能否从传统绘画中分出来谈是个难缠的问题。然而照相术的发
明把图像变成了独立于绘画之外的实物(第二自然,注2),一出现就给绘画造成
了身份危机。照片的再现与绘画的再现性质不同,前者的再现实质上是复制(注3
)。技术图像随时地复制生活及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艺术作品。但是和绘画
相比,它却有一种超越感官甚至意识的独立性。

  陈丹青在他文中所说的图像是指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技术所复制的图像。
从传统的手工复制到技术复制并不是简单的效率提高和速度加快,而是从量变引发
出一系列质的飞越。十九世纪的胶版印刷术是这种质变的开端。由于印刷速度大幅
度提高,文字和图画可以做到每日更新,描绘日常生活。阅读、观看跟上了生活的
步伐。紧随而来的照相术又全面超越了胶版印刷术,把人手从制作中解放出来,用
眼睛取而代之。图像的制作可以和说话同步。摄像机能在演员说话的同时把他的影
象拍下来。这两种技术从一开始就暗示了报纸和有声电影的出现。技术复制从根本
上改变了公众与艺术和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如此,技术复制还以创作而不是复制的
方式在艺术领域里拓开了自己的空间。

  早期的艺术复制品包括以学习为目的的摹品,出自名家之手以传播为目的的摹
品,以及以赚钱为目的的摹品。机械复制包括版画,印章,铸币等。但这类机械的
复制仍有相当的手工成份,因此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因人而异的独特性。所以传统的
复制技术既是复制的手段又是略次要的创作形式。相比起来,技术复制和传统的复
制方式有几点重要的区别:

1.眼睛取景的判断力全面取代了手工技能和技巧,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将名存实亡
。事实上,摄影的取
光和构图不是评判优劣、价值的关键。业余的作品几乎总是更有趣味。摄影的形式
决定了观众关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王公贵族之类的重要人物,也要满足猎奇的需要
。摄相机可以在不寻常的时间和地点获取珍贵的图像。人们可能看到以前任何时代
都看不到的影像--马的奔跑定格,花草的生长,危险的战争场面,异族的装束,
壮观的冰山,太空的奇幻景色,色情的场景等等。所以说,技术复制不光超越了专
业和业余的界限,还可以超越人的感官意识范围。机器可以去人去不了的地方,拍
摄可以无需人的操作。一切逃过肉眼、意识和被禁止的,都逃不出技术的眼。通过
定格,慢放,快放,倒放,世界展示给人眼和镜头两个不同的世界。潜意识的下意
识的行为都可以被镜头捕捉到研究。很难说图像是对艺术更有价值还是对科学更有
价值。这也是技术复制最有代表性的时代功能之一。

2.瞬间的捕捉取代了时间及经验的过程。取像是瞬间完成的。这里瞬间不光是指
速度(慢速曝光也可以称是瞬间),更重要的是指所有部份的成像都在同时同步完
成。就像在时间轴上作了个切片。绘画则要逐步完成,即使是印刷,一张纸上的各
部份接触油墨也有先后。过程的不存在使照片成为再现事实的最忠实的媒介(由于
它实质上是复制)。加上它有超越人感官及意识的独立性,作为证据和监视手段,
利用价值巨大。但是作为证据,照片又有它诡异的一面。因为照片既是最客观,同
时也是最主观地再现事实。怎么又最主观了呢?还是因为时间被切成了一个个点。
照片虽然忠实地复制,但是个绝对的局部(像数据),很容易被利用和误导。照片
所能表达的只是意思的潜能,意思实际处于失控的状态,有待重新组合、解释。因
为没有意识,照片并不建立事实。电影的剪辑,蒙太奇原理就出自这里。

3.原作在手工复制品面前保存了权威性和完整性,但在照相术面前却不尽然。照
相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这种独立性体现在镜头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用技术
方法显现出来,例如放大或高速摄影。而且,照相术更主动,可以让艺术品到达原
作去不了的地方,让更多的人随时目睹,拉近原作与观众的距离,起到了广泛传播
的作用。照相复制虽然不像假画(手工摹品)那样威胁原作本身,但却削弱了原作
的权威性,使其“平易近人”。

  传统权威的削弱,生活中各方面氛围的消亡都可以找到其社会根源。公众社会
地位的提高,要求一切特殊物品都更贴近生活,更人性化。既然原物不能分身,那
就用相似品替代来满足这个日益膨胀的要求。技术复制可以将一个特殊物件从传统
里“撬出来”,使其成为普通的物品。技术复制的社会价值中最乐观积极的一面是
与这种对权威的破坏潜力分不开的,它迅速地成为艺术新兴的社会价值,把人们放
在与传统对等的位置,破除了对传统文化的迷信,使大众批评成为可能。然而,随
之产生了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即艺术作为一个特殊物品权威性的消亡,是否就意
味着其内容和水准的消亡?在这一点上技术复制显示出与手工复制最根本的不同。

 
4.技术复制促成了艺术本身意识形态的转化。从技术复制艺术品,转化成艺术家
为技术复制之便而设计。复制品成为艺术的实体,原作的概念不复存在。试问电影
拷贝或者工业化生产的椅子哪一个是原作?艺术品的唯一性既不是它所独有的(任
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唯一性),更不是它的本质。世纪初魏玛的包豪斯学院提出了艺
术与设计不分的创作思路,影响深远,现今很多日常用品都是出自大师的经典。比
如,易拉罐,一次性打火机等……

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永久陈列:


柯达一次性胶卷相机,盖子不离罐的易拉罐


最常见的一次性打火机 disposable lighter


办公室最常见的椅子

  技术复制开创的艺术形式,是20世纪的主流视觉形式(注4)。照相技术刚
刚出现时,精英们忙于争论这种新形式是否有资格被看作艺术,却忽视了真正的问
题-照相术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艺术的关系,这不光是在对艺术的观看上,也
体现在艺术的创作上。以电影为例,为什么每个观众都对看过的电影横加评价,毫
无顾忌?甚至不买批评家的账。为什么人们在电影面前都这么“自以为是”?本雅
明把电影与戏剧、绘画和建筑作了分别的比较。

  电影与绘画的不同很像外科手术与巫术的差别。巫师治病的方式与大夫正相反
。巫师依赖权威,把手放在病人身上,亲近,但有距离。大夫依靠科学事实,切入
到病人的体内,距离消失了,但精密的、程序化的操作又是情感的疏远。在生死攸
关的时刻,医生不能允许自己对病人有情感的亲近。绘画和巫术相近的地方是,它
是外在的,与人的感官保持距离,因此绘画的图像是个整体。而电影切入到人的感
官深处,它的图像是一系列局部的重新组合,和人们日常的观看经验是那么相似,
以至难以分开,达到一种没有人工痕迹的假象。我们对艺术的最高评价是“浑然天
成,没有雕琢的痕迹”(注5)。虽然乱真的效果是人们一向对审美的潜在渴望,
但直到现代社会,这一渴望才获得无比的重视,因而在对生活的再现上,照相术比
绘画更有时代价值。

  电影与戏剧相比,观众看舞台剧有个固定的最佳角度,从侧面和后台是不能收
到看戏的效果的。这个理想角度在电影里不存在,观众的视角是摄像机拍摄的角度
,电影把生活的整体切割成碎片后重新组合,每一个镜头的意思来自上一个和下一
个镜头,要表达的意思是后期制作出来的。电影拍摄不须遵循情节顺序,而是按拍
摄地点和时间的方便,分段完成的。

  图像的诡异使电影演员不是演角色而是不由自主地演自己(角色是剪辑排列出
来的整体效果)。由此角色和演员的形像根本无法分开。一提到小燕子就会想到赵
薇的脸。甚而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提起毛泽东脑海里浮现的是古月的脸,而和砷则
长着王刚的脸。我们看话剧就不会将角色与演员的脸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说,电影
不必非用职业演员,任何人都可以演。导演可以引导演员的表演,也可以故意误导
演员。误导能达到更自然的效果。甚至当演员不能满意地表达出剧本的需求,例如
惊愕的表情时,导演可以让人在演员不知道拍摄的情况下,在他背后放一空枪,将
拍到的剪进片子。这样演员的“自然”表演就成了摄像机对真实的伪再现。希区柯
克有句名言:演员是牲口。选演员可以只挑外形,如同塑料模特。拍电影就是把“
塑料模特”放入合适的时间地点,让他自然地做该做的事。演员甚至还可以什么都
不演,是自己就行。记录片就是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电影启发出人们参与艺术创作的愿望。从电影的群众场面,到记录
片,从电视采访,脱口秀,真人秀,到DV的发展和成功,普通人上镜的愿望越来
越可以得到满足。本雅明认为,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是公众对艺术的正当要求。当
演员既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又拥有自我表现的满足。(传统绘画则很少以平常人入
画)。安迪沃霍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每个人都出名15分钟”。

  电影孤立、片断式的拍摄使电影演员不可能像话剧演员那样对全剧有一种整体
的把握,所以面对镜头也不可能有话剧演员面对观众的自信。话剧演员和观众有直
接的情感互动和现场感染,而演员面对镜头更象应试,镜头就是考官。每次表演都
是一次试镜,结果如何演员不可能知晓,导演也要看监视器回放才能判断。因为观
众看电影的角度就是镜头的角度,被置于考官的位置,所以有妄加评论的冲动也就
不奇怪了。每个爱看电影的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专家。公众并不是向来都有资格介
入文化领域的,然而在现代社会,这却是个既成事实,公众不仅介入了,还大张旗
鼓地公开评判,文化精英们想拦也拦不住。象中国文化官员那样居高临下地指责超
女只能招来一片声讨。

  艺术特殊性的消亡使精英们感到艺术变乏味了。艺术参加者的大幅度增加改变
了艺术的参与方式。电影最初的批评家对这种表面现象大加鞭挞,Duhamel
是其中最极端的,他管电影叫“农民的闲混,没文化的、贫乏的、粗鲁的、被忧患
吞没的生灵的地盘,既不需要精力集中,也没有对智力的要求。一个荒唐的、当明
星的幻想,不点燃任何火焰,也不唤醒任何希望。”这种观点显然出自文人历来痛
惜的现象--艺术要求观者的专注,而大众则寻求放松。本雅明认为,在艺术品面
前专注的人被其吸收,相反,放松的观众吸收艺术品。这个现象用建筑做例子最合
适。建筑作为艺术品从来都是被集体放松式(下意识)地接受的。人类历史上,很
多艺术形式都消亡了。悲剧为希腊人所创,随希腊文明的没落而消亡。史诗标志最
初的文明开端,在文艺复兴末期消失。架上绘画始于中世纪,也不能保证它会永远
存在。但是,人类对居所的需求却不易消亡,建筑在现代还没有没落的迹象,它的
历史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古老。它的生命力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公众与艺
术的关系。我们体验建筑靠的不是专注,而是习惯。面对建筑物,如果象游客在著
名景点那样观看,是不能够了解的。真正想了解一个建筑物,需要有一段时期的居
住、使用和习惯的形成。使用建筑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视觉结果。电影观众寻
求的放松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即下意识地吸收、体验。

  技术复制与传统手工复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介入了艺术创作,转变了艺术本身
的意识形态。精英们担心艺术的内涵和水准随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一起消亡了。事实
证明,艺术形式虽然转变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仍在继续。20世纪的电影哪一点
有愧于传统绘画的精神内容?技术改变的是人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对艺术的
态度从崇拜到审美到批评,对生活的态度则是从批评到审美到崇拜。社会价值越小
的艺术形式,其革新精神与观众的接受能力差异越大。相反的,社会价值越大的艺
术形式,其革新精神与观众的接受能力越吻合。20世纪初的绘画和电影就是例子
,绘画中庸俗的作品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而勇于探索的(达达,立体主义,野兽
派)却被横加指责。相反在电影领域,当时最前卫的即是最流行的,卓别林,基顿
,和格里菲斯都是例子。今天最有社会价值的图像形式是媒体,而最流行的表现方
式应该是超女之类的真人秀。事实上超女确实满足了公众成为艺术对象的愿望,也
满足了公众评判艺术的愿望。使用传统的艺术尺度来评价超女们是否唱得专业无视
了此种现象的实质。因为人们关注的不是歌唱水平,而是关注本身!关注一个普通
人受到关注,自愿地被人类的集体情绪感染。在这里,传统的审美观实际被关注程
度所左右,参与的动力创造出一种情绪。它不是用死的标准去衡量,而是面对真实
的共鸣,这是积极的审美现象。观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超女有意义的一面。当
然超女的商业性质也不容忽视,它是市场对公众需求的敏锐反应,虽然成功,但不
是真正的前卫艺术。因为后者应该启动公众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反应。超女的关注
程度即是复制的程度和转播的覆盖率。对生活的(普通人)崇拜在这里也是对媒体
关注的崇拜,其中的情感共鸣是由真实感营造出来的,但这种真实仍是伪真实,比
电影电视的更不容易察觉,有深藏的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超女积极的社
会价值和为艺术带来的可能性。此处引一句陈丹青的话,当他被问及知识分子在我
们的社会中是否重要,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时,他回答说,“……在今天的信息
时代,和平年代,知识分子能在大众里不迷失,就很不错了。大众倒是一直在影响
知识分子……”。这是每个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见识和诚意。现代是大众的
时代。

注解:
1.图像直到近代才得到重视,人们一直以为它是依附于对象,受限于经验的。康
德的先验哲学让我们认识到它是视觉的条件和经验的前提。现代科学也证实如此。


2.陈丹青在文中讲:简而言之,20世纪后五十年不是绘画的世纪,而是图像的
世纪。重要的不是二者的关系,而是这种关系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观看”经验。今
天,无所不在的图像等同于“第二自然”,又反过来成为人类观看的“第一经验”
。这“第二自然”构成的“第一经验”几乎剥夺了过去数千年绘画之所以是绘画的
根基。

3.照片直指对象,所以有学者说它不是媒介而是指示或索引。我们指着画像对别
人说“这是我母亲的肖像”,但手指照片时却说“这是我母亲”。实在的像(照片
)与我们头脑中的像和现实中的人重合了。

4.现代人的第一视觉经验多半来自电视、电影、杂志等等二维的媒介。

5.我故意误用“浑然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来翻译“naturalisti
c”。“Naturalistic”直译应该是自然,不过更确切的含义是写实
,乱真。中文中“浑然天成,没有雕琢”的意思是天造,一体,自然,没有写实,
乱真的含义。同是自然,中英文的含意大不相同。但是“浑然天成,没有雕琢”又
有“看不出门道”的意思,放在这里又很恰当。

参考文献:
文中的主要见解和例子引自本雅明的著作《艺术品在技术复制时代》

※※※※※※※※※※※※※※※※※※※※※※※※※※※※※※※※※※
【欧洲漫谈】 目录

        趣谈欧洲饮食文化(下)
        ──饭桶丶面锅与最爱吃黑面包的人

           -池元莲-  

饭桶:
     
  在欧洲人中,能戴上“饭桶”头衔的是西班牙人。因为西班牙的国菜是一种肉
菜饭,名叫Paella。在下就用名词的发音“佩拉”来称呼它。

  “佩拉”这个菜的发展是一个有历史性的有趣故事,与中国的稻米可拉上远祖
的关系。远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稻米从中国流传到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在西元7
00年到800年之间,稻米到达了西班牙,是当时征服西班牙的北非摩尔人带入
境的。从那时开始,西班牙人便在其半岛的东海岸地区种植稻米。

  在农田工作的农夫在工地上升火煮食,用一个圆形的平底锅来煮饭,在米饭中
加入能就地取材的肉类,如鸡丶兔等,又把在海滩上捞到的虾丶蛤丶螺等都扔进去
,然后再加上蒜头丶洋葱丶番茄等蔬菜。一锅东西煮熟后大家便围着锅子一齐吃。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道用米饭与肉类丶海鲜丶蔬菜丶香料一并混合煮的菜便成为
西班牙的国菜。每个家庭在星期天弄一锅大佩拉,家人朋友围着共赏。而且,每个
城都有自己煮佩拉的秘方,每个城都自大地说自己的佩拉是最好吃的。城与城之间
也常举行煮佩拉比赛,比赛时用巨型的圆锅。西班牙人也保存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传统:煮佩拉的一定要是男人,女人不参与其事。

  我自己在西班牙住过,认为佩拉肉菜饭是西班牙菜中最好吃的一种。在外貌上
,它与广东人的炒饭颇相似,但烧煮原则和味道完全不一样。佩拉的米是从头到尾
煮出来的,不象广东人那样,把先蒸熟的饭再炒。佩拉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混合了藏
红花油,煮好的米饭是橘黄色的。最后,西班牙人烧菜全用橄榄油。他们的国饮是
葡萄酒。

  西班牙人的吃食文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他们的晚餐吃得很晚,比别的欧
洲人都要晚。那是因为他们中午有休息三个小时的习惯,回家吃午餐丶睡午觉;到
了下午四丶五点人们才又再上班,店铺再开门营业。到了晚上十点才是他们吃晚餐
的时候。

  西班牙人不但晚餐吃得晚,而且还有带着小孩逛夜街的习惯。他们爱说话,说
话声音又大,晚上的闹市人声嘈杂,可与香港媲美。


图一 西班牙人比赛煮“佩拉”(Paella)菜饭

面锅:

  在欧洲人中,能当选为面锅的人当然是意大利人。全世界都知道,意大利人的
主食是面条。

  意大利面条与中国结下不解的缘份。谈到意大利面的起源,吃食家可分作两个
阵营:大多数的认定,做面条的方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对立的一营坚持
说,意大利的面条是意大利人自己发明的,早在马可波罗出生前已经在西西里岛出
现。 

  前一时,考古学家在中国发掘出来一碗四千年老的面条,至少把谁最先发明面
条的争议解决了:荣誉归中国人。

  我自己是属于意大利面条是马可波罗带回去的那一个阵营。在欧洲人中,唯有
意大利人以面条为主食,中餐和晚餐都吃它,这不可能是个巧合。意大利面的种类
多得很,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名字,但可按其形状归纳成三大类:丝带形的丶筒状形
的和有模样的。我自己至少尝试过约十种那么多的意大利面条,所吃的每一种都使
我想起我一生曾经吃过的中国面条。在我的眼中,那些配番茄酱吃的包馅小合子(
Ravioli)简直可说是变相的中国饺子;那些配清汤吃的有馅小圆面团(T
ortellini)则与广东人的馄饨汤太象了。


图二 变相的中国饺子--意大利的Ravioli馅小合子


图三 极象广东馄饨汤的意大利包馅面Tortellini

  十六世纪中期,征服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把番茄从秘鲁带回欧洲大陆。初时,欧
洲人误信番茄有毒,不敢吃它。还是意大利人有勇气,把别人拒绝吃的番茄收养到
他们的厨房里,用来做意大利面的酱汁。一旦发明了番茄浆汁,做意大利面的艺术
便开始发展。

  当今的意大利人很自负地说,怎样制造不同的面条,怎样煮它,怎样配不同的
浆汁,怎样去吃它是一门深奥的传统艺术。意大利人跟西班牙人一样,烧煮食物用
的全是橄榄油,国饮也是葡萄酒。

  意大利的烤馅饼披萨(pizza)是当今驰名全球丶人人都尝过的食品。它
的出身贫寒得很。几百年前的意大利穷人每天只有面粉丶橄榄油丶乾酪可吃,于是
把这些原料揉成生面团,在石头下烤成披萨吃;当他们捡到富贵人家从厨房倒出来
的剩余肉肠碎片,便加到披萨上。当番茄在十六世纪传入意大利后,穷人把这不受
欢迎的新奇东西加到烤馅饼中;想不到,试验得到了不起的结果。不久,那不勒斯
港的一家餐店出卖这种混了番茄酱的新花样烤馅饼,名噪一时,港口的外国水手和
兵士吃得如痴如狂。现代的披萨便应运而生。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意大利面和披萨跟着那些飘洋过海到新大陆寻找新生活的
意大利人移民到美国,也在那里找到了旺盛的新生命。      
      
最爱吃黑面包的人:

  丹麦是自古以来就是以吃猪和喝啤酒为主的国度,所以,被丹麦人公认为国菜
的两道菜肴都是用猪肉做的。我自己不但很喜欢吃这两个菜肴,而且认为它们会是
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的。
    
  但是,这里要提出来谈的是丹麦的冷餐国菜。
    
  这种冷餐菜的丹麦文原名叫SmFrrebrFd,直译是“涂黄油的面包”
,由于名字的发音太困难,被外国人改称为“开口三明治”(Open-S□nd
wiches)。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三明治是英丶美人的那种用三片面包夹着几
层东西的食品。但是,丹麦的开口三明治是廻然不同的一回事。近年来,这种丹麦
冷餐在国际上出名得很,游客到北欧来,若不尝试一下这种丹麦名菜,便是此行的
旅游经验尚不够完满。
    
  丹麦人把怎样做开口三明治视作一门艺术。做法是,底层是黑面包,(一定要
切得薄薄的,而且一片切为二),在上面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黄油;然后放冷肉丶
香肠丶鱼丶虾等不同的东西;最后再在肉上放置各种配菜和酱料。艺术就出在这里
:每种肉丶鱼丶乾酪应配什么菜和酱料都讲究万分,花样多至百余种,但均有一定
的规则可循。做法到此为止,不再用面包复盖其上,故此得到开口三明治的称呼。


   吃开口三明治也是一种特有的饮食文化,绝对不是用手拿着就放到口里咬。
正规的吃法斯文得很,是把开口三明治放在碟子上,两手拿着刀叉慢慢切着吃。连
吃的次序也要守规矩:最先吃各种生□的鲱鱼三明治;然后换个乾净的碟子开始吃
肉类三明治;乾酪三明治则应是最后吃的押尾菜。

  在外国游客中,最欣赏开口三明治的是德国人和美国人。在上文已说过,德国
人是吃黑面包的民族,但他们并没有发展出象丹麦这样缤纷多彩的开口三明治,来
到丹麦当然是吃得津津有味。美国游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开口三明治上倒蕃茄酱
,丹麦人见了大为吃惊。可是,叫丹麦人最伤心的是中国游客。有的香港游客把鱼
丶肉丶虾和配菜从黑面包上挖下来,说:“有那么多的菜肉,还吃面包干吗!”有
的更是面包一入口便吞不下,苦着脸说:“这是什么面包!又酸又干,好像还有点
臭味呢!难吃极了!”

  这种难吃极了的黑面包就是丹麦人最爱吃的,几乎每天中午都吃,如果几天不
吃便觉得周身不舒服。当他们到外国居住或者在外地旅行久了,怀念起家乡菜,想
起来就流口水的也就是垫着黑面包做的开口三明治。


图四 丹麦名菜:开口三明治 

  趣谈欧洲饮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那么,我把我自己到底走到这条长路上
的那点来结束这篇长文。

  我常被欧洲朋友问:“你是不是一个吃蛙者?”我的回答总是:“是的,我是
吃蛙者。”我的确吃过很多田鸡腿,广东人有田鸡腿蒸瓜的菜,没什么了不起。
    
  经过多年的薰陶,我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吞食马铃薯的人,每天吃都可以,还
觉得它很适胃。

  当我吃中国菜的时候,我仍然是个饭桶。

  至于黑面包,我虽然已经做了几十年的丹麦公民,但仍没有爱上它。

(全文结束)

※※※※※※※※※※※※※※※※※※※※※※※※※※※※※※※※※※
【百草园】 目录

           有难时好人成群

           -木 愉-

  上星期一天晚上,开完会后,已经快到十点钟,我步行到停车坪,坐上车,发
动,然后带着一身的轻松准备回家。不料,车子刚动,就觉得车子不平稳,车轮似
乎成了椭圆型的。刚想停下,就听砰的一声,接着车身左边就陷落下去。我马上意
识到轮胎爆了。车外正好有一对年轻男女,他们似乎一齐朝我看过来。我下了车,
男的指着车轮对我说道,你有备用胎吗?我说没有。自从买了这辆Honda O
dyssey,我还从来没有注意到有个轮胎在车里。女的马上出主意道:“那就
叫AAA吧。”我摇了摇头。因为很久没有用AAA的服务,我早就不再花钱买A
AA的会员资格了。不想现在却到了用拖车服务的时候。心里顿时升腾起追悔莫及
的感觉。现在就只有花钱打电话叫拖车公司来了。我那时已经有点乱了方寸,竟然
想把车就停在拥挤的停车场上。还是那女的叫道:“找个空旷的地方停,不然拖车
来不好操作。”不远处一个建筑物前的停车坪是空的,我就勉强把这辆车慢慢地开
了过去。
 
  这时候才感到了手机的有用,可惜我从来不用。到了附近的Subway三明
治店,门口一个店员正猫着腰抽烟。我对着他说道:“对不起,先生,我的车轮胎
爆了,可以借你们的电话吗?我得打电话叫拖车公司的来把我的车拖走。”他一脸
微笑,答道:“当然,当然。”说着,就把烟掐了,带我走进店内。他三十出头,
赤裸的臂膀上有醒目的黑色刺青。我对他说:“我可以先借你的电话号码簿找一家
拖车公司吗?”他又微笑道:“当然,然后就隔着柜台递了一本电话号码簿过来。
我忙乱地翻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一家拖车公司。求助地对一旁的他说道:”我怎
么找不到一家拖车公司?你能帮我找一下吗?“他一边把电话号码簿拿过去,一边
说:“应该在汽车这个分类里。”翻了几下,他没有找到。就问另外一个正在那里
忙活的女同事。那个姑娘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找了一阵,说她的手机上有个拖车
公司的电话号码。说罢,把她的手机递给了我,让我打。我感激地拿了过来,刚把
电话打过去,就听那边有人答道:“可以帮你的忙吗?”我赶紧对他说了事情原委
,让他派拖车来把我的车拖到Honda的修理处去。他说可以,并告诉我,价钱
是70美元外加两美元一英里的附加费。我马上说:“可以。”他又问:“你在什
么地方?”我刚开口讲了一句,就马上觉得原来并不十分清楚这个方位。刚才那个
小伙子就主动把手伸出来,说:“来,我来对他说。”挂了电话,他对我说道:“
你就在这里等,我要他们来这里找你。”我感恩戴德地对他说了声:“非常感谢。
”在那里等了一下,觉得应该给太太打电话,把车拖到目的地后好让她把我接回家
去。我又对小伙子求助道:“可以借你的电话,给我的太太打个电话吗?”他说:
“当然,拿去,如果是长途,就先拨……”我说是当地电话。给太太打了电话,我
问他:“你们几点钟关门?”他说:“十点,不过不要紧,你可以一直在这里等到
拖车的来。”
 
  似乎只过了一刻钟,就见浑身闪烁的拖车来了。我赶紧迎上前去,对他指着我
的车停的方向。然后就跟在他的车后,跑了过去。他下了车,问我:“你有备用胎
吗?”我回答:“没有看到过。”他开了我的车的后门,把底板一揭,原来那里有
个凹处,里面躺着备用胎。我笑道:“嘿,我还不知这里是放轮胎的地方呢。”他
说:“我为你换备用胎吧,不用拖车了。”说罢,就把千斤顶从他的车上拿了下来
。我对他说道:“需要我在这里帮忙吗?”他说:“不用,我自己可以干。”我就
对他说:“我已经给我的太太打了电话,让他到Subway找我。所以我得到那
里去。”
 
  等了一会儿,太太就来了。我坐上她的车,开了一百米,到了我的车那里,那
人已经把事情干妥贴了。我似乎不相信地问他:“弄完了?你真快!”他答道:“
熟能生巧。”又问我:“你用什么付帐?“我答:“信用卡。”又问:“多少钱?
”他答:“35美元。”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以为这个服务至少跟拖车的费用相
当呢,不料却只是这点钱。
 
  在这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我遇到了麻烦,却也感受到了人心的善良。

~~~~~~~~~~~~~~~~~~~~~~~~~~~~~~~~~~

       永远,其实并不太远,就在拐角那

          -高山水-

  谁能告诉我:永远有多远?

  以前刚开始学习微积分的时候,老是搞不清楚极限这个概念。后来看了一个解
释:一个麻雀站在一条电线上,看着脚下的电线向远处延伸,麻雀视力可及的最远
处,对它而言,那就是极限。

  如果人类的预期寿命是70-80岁,对目前仍然是青年或者中年的人而言,
这几十年后的事,是不是就是永远?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几亿人每天要喊万岁,乃
至是万万岁,够长的,这可是永远了吧?老人家也不过活到八十多岁,而不被人天
天口上喊万岁的邓大人活得更长寿一点。

  朋友老陶以前深深爱着一个姑娘,分手后彼此都痛苦不堪。几年后相见,再续
情缘,海誓山盟,要爱到永远,也以为会永远。只不过几年,为了一件可大可小的
事,已经为人母的那位姑娘又提出了分手,斩钉截铁、冷若冰霜,和以前的温柔体
贴判若两人,让人难以置信。

  永远也不过六、七年的事。

  老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妻或者情人们是不可以共患难
的,或者相反。这样的事见到不少,听到的更多。

  看来,永远还是有条件的。

  去年在网上看了一部间谍小说,小说中说任何人都有弱点,而且都有致命的弱
点,只要找到这个弱点,搞审讯的人就有办法让任何人开口、臣服,包括现实中被
我们崇拜为英雄的人。这个结论让人感到恐怖,可能有点绝对,但是不能说它没有
道理。现实中许多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在钱财方面。看过一个电影,一对夫妻为了
得到一百万美元,可以让老婆和拿出一百万的人上床。对他们而言,一百万是一个
条件、一个临界值,是一个他们有信心买不走他们永远爱情的数字,但结果并非如
此。对从事“性产业”的人来说,让他们脱下裤子,可能只要一百多块,甚至更少
。对许多人来说,如果要和夫妻/情人之外的人上床,一百万这个值可能太低了一
点。如果再高一点,加到一个天文数字,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多少女人可以捂住自己
的裤腰带守住贞节?

  永远,特别是爱情的永远,在现实中往往不堪一击,形像一点说,金钱之类的
现实就象一个功能强大的放大镜,把位于远远的永远拉近到眼前,触手可及;把美
女脸上的雀斑、毛孔、暗疮、汗毛和皱纹放大,把丑陋展现出来,而永远就是那名
牌的化妆品,化装后的女人展现出的是美丽。

  说实话,我不相信永远,我不相信爱可以永远,但每个人都渴盼着永远,也追
求着永远。

  但我知道,永远,其实并不太远,就在拐角那。

  有一次到长沙参加一个培训班,和另外三个人住在招待所里。客房中有一个还
没有找到女朋友的小伙子,经常和另外一个中年人聊找对象的事,聊到后来,中年
人急了,对小伙子喊起来了:你要那么多条件干什么?找一个能够凑合着过日子就
不错了。

  不这样想,这日子还能过吗?

~~~~~~~~~~~~~~~~~~~~~~~~~~~~~~~~~~

           办公室里的隐私

            -杨 柳-

  本故事纯属虚构。

  Z女士与J小姐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数百人的大型新闻发布会上。Z女士手
里拿着一架一千多美元的崭新尼康电子相机,站在记者会会场外围,跟一个熟悉的
记者聊天。J小姐背着一个巨大的书包从他们俩中间穿过,走过Z女士身边时J小
姐突然把书包猛地朝后一甩,正好砸在Z女士的相机上,相机“啪”地一声落在地
上。

  “你……”
  “对不起,对不起。”

  Z女士一句质问和骂人的话都没说出来,立刻就被J小姐一连串的道歉给堵回
去了。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这是新相机啊!”
  “你这人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呢?人家不是一连串地道歉吗?”与J小姐一起的
一位男记者满脸愤怒地指责Z女士。

  J小姐满脸赔罪的神情看着Z女士,Z女士张开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只好摇摇头作罢。

  Z女士满脸懊恼地看着照相机,心里觉得异常烦躁。她没想明白是什么原因,
只是觉得自己好像哪儿都不对劲。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拿出相机来检查,才发
现相机的外壳裂了一条缝,不知道修理要花多少钱。可她今天损失的不仅仅是照相
机,还落了个蛮不讲理的名声。

  第二天,Z女士在走廊上遇到J小姐,Z女士说:“对不起,打搅您一下,我
的相机被撞坏了,……”
  “我昨天已经跟您道过歉了。”J小姐满脸困惑和委屈地摇了摇头,说:“您
还想要我怎么样呢?”
  “我的相机……”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较真呢?”J小姐身边的那位男记者说。

  Z女士双手捧着有裂缝的相机,目瞪口呆地看着J小姐与那位男记者说说笑笑
走远了。

  半年以后,J小姐成了Z女士的顶头上司。

  Z女士的敬业和认真在同行中是出了名的。通常编辑都是等待头儿发稿,发什
么稿就用什么稿。Z女士却一定要在开始编辑之前把所有的新闻都过滤一遍,她常
常找出一二条遗漏的重大新闻补充进去。她还根据当天的新闻特点,在编前会上提
出自己的处理建议和意见供头儿在决策时参考。

  同事劝她别多事儿了,因为这么做很可能引起发稿人的不快。Z女士反而批驳
人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她说如果是她发稿,有人在一旁拾遗补缺她感谢都
来不及呢,生什么气啊。

  人们都觉得Z女士是一个头脑简单、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为人处世极其理想化
,始终脱不掉书卷气。普通人之间打交道的游戏规则无论她多么想学,都永远都学
不会。这种脾气使得她频频吃亏。她常常为此而自责,常常发誓一定要学得圆滑一
些,世故一些,但一遇到事情就故态复萌。

  编前会由J小姐主持。她看了稿件目录之后,提出应该将N市逮捕一个网络诈
骗嫌犯的消息放在头版。编辑们面面相觑,谁也没吭声。

  Z女士凭着直觉觉得这么处理有问题。她调出了所有有关网络诈骗案的消息,
发现这一类的例子很多,这个案子本身又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适合上头版。

  “真谢谢您,多亏您帮我弄清楚了情况。”J女士亲切地搂着Z女士的腰,把
头靠在Z女士的肩上说。

  Z女士心里挺高兴,看来J小姐并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自己错怪她了。

  一个小时以后,Z女士手头的稿件编了一半,J小姐告诉她,原来的稿件调到
二版,换上一条希拉里是同性恋的新稿。Z女士心想,到底是新官上任,做事比较
认真。

  “希拉里是同性恋”?Z女士看了看稿件的标题,觉得这条稿的真实性值得怀
疑,有点象是英国的《太阳
报》或者《环球》那种专门报导花边新闻的小报所为,这种消息一般英文媒体都不
屑一顾。以她自己的脾气,她不会用这样的稿。现在既然头儿要用,她得下点功夫
认真加以核实。

  “希拉里的前任密友窝里反,大爆黑幕……”
  “你去告诉老王,他这个版上有一个字需要修改。”

  Z女士刚刚看了两段文字,J小姐又给她下达了新的指令。z女士点了点头,
有点奇怪地看了看J女士,不明白她为什么不能自己直接跟老王说。没办法,谁让
人家是头儿呢?她撂下手里的活儿,去找老王
,结果老王正好到大楼外头抽烟去了,她就自己把版样找来看了看,发现上边有一
个标题错了一个字,修改之后告诉传版员可以交给印厂付印了。

  “希拉里实际是双性恋,她和克林顿的关系……”
    
  “z姐啊,您跟老王说了吗?”J小姐非常亲切地轻轻地抚摸着Z女士的肩膀
,问道。
    
  Z女士头皮开始发麻,浑身汗毛立正,起了鸡皮疙瘩。她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说:“老王不在,我已经把错字改过来,版样交印厂了。”
    
  “你怎么不向我报告就发排了呢?”J小姐口气突然变得异常严厉起来,她对
Z女士胆敢如此藐视她的权威感到愤怒了。
  “我还得处理稿件啊,这些稿如果不加以核实是不能用的。”

  J小姐愤愤然地走了。
    
  Z女士没放在心上。报社内部上下级之间为稿件的处理发生争论是常有的事情
,很多时候这种争论对于工作有益。
    
  经过大量查阅英文原稿之后,z女士发现,希拉里是同性恋这条新闻基本上是
谣言,有媒体报导说,共和党有意通过英国小报《太阳报》捅出来,目的是从人格
上打击希拉里,阻止她成为下一届总统竞选候选人。Z女士写了一个审稿意见,连
同编好的稿件一起送给校对,然后送头儿J小姐审稿。
    
  J小姐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以非常亲切非常恭敬的口气提出了五条补充修改
意见,并且说希拉里的那条新闻还是应该用。

  Z女士说:“您是头儿,您觉得什么地方该修改您就修改好了,不必徵求我的
意见。”
  “您还是帮忙看看吧,有些事情我不熟悉。”J女士以恳求地眼光看着Z女士
说。

  Z女士心想,真是的,自己能够帮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帮呢?于是她告诉J女
士,她核对过有关资料,希拉里的那条报导虽然很吸引人,但是与事实有出入。

  “我们毕竟不是那种谣言小报,如果你真想吸引读者,可以专门开辟一个专版
,叫做‘花边新闻’或者‘街谈巷议’等等,读者一看就知道不能当真。”
  J小姐觉得自己被蜜蜂蛰了一下。她记起了她与Z女士第一次相遇的情形。那
时候她不小心碰了一下Z女士的照相机,她一连串地道歉都没能换来Z女士的笑脸
,第二天Z女士居然还继续拉长着脸在走廊上拦住她,跟她说照相机的事儿。她有
点委屈地看着Z女士,说:“谢谢您的意见,我再考虑考虑吧。”

  Z女士说:“这只是我的意见,供您参考。当然还是您说了算。”
  J小姐说:“还是大家商量着处理吧。”
  Z女士心里有点感动,渐渐地觉得这次的头儿真没选错人。当头儿就得有这样
的心胸。

  Z女士开始排版了。她看到J小姐在报社内部网络中存了几张头版用的图片,
觉得这头儿真是细心,不仅自己选了图,还多挑了几张供选择,以前头儿从来都不
管这些。她仔细比较了几张图之后,从中挑了一张,打开飞腾版开始组版。

  J小姐告诉Z女士,头版的四条新闻中有两条要调到二版和三版,然后将六版
和七版上的两条新闻调到头版。Z小姐只好退出飞腾排版系统,重新编稿。J小姐
突然变得热心起来,站在Z女士身旁,告诉她这儿删掉一段,那儿加上一段。

  她皱了皱眉头,她无法忍受别人在她做事的时候站在一旁指指点点。她的思路
完全被打乱了,她是一个做事非常专注的人。专注到了讨厌任何人打扰的程度。她
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不管看什么,只要开始看了,就六亲不认,连她的宝贝女儿
来找她玩儿,她也一定要等电视看完再说。

  据她自己说,这是因为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说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经
每天坐在菜市场门口看书,以培养读书做事的专注。那故事说,人如果做事不专注
,将一事无成。Z女士做事专注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形成的。

  “这儿删掉一个‘的’字,”J小姐丝毫没有察觉Z女士的不快,她似乎从指
挥中找到了某种乐趣,继续说:“这儿将2005年改为‘今年’。”

  Z女士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正在下棋的棋手,身旁有一个过份热心的观棋者,不
断地指手划脚,把棋手搅得无法思考。

  “观棋不语真君子。”Z女士说。
  “您说什么?”J小姐问。

  Z女士默然了。她觉得自己还是少说为佳。毕竟J小姐并非一个简单的观棋者
。Z女士乖乖地按照J小姐的要求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稿件。

  J小姐心里开始有了一点满足感,也增加了一点自信。一个刊物的头儿听起来
虽然诱人,但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大家面前她保持镇静,但她忍不住每隔
一个小时躲在厕所里抽一支烟,每天下班以后她一定要独饮半斤五粮液才能入睡。


  她觉得这位Z女士身上有一股傲气,仗着自己傲人的资历和新闻界远近闻名的
口碑,以及在同业中广泛的人缘,似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股傲气令她如芒刺
在背。到编辑部之前,她一直在考虑如何让这帮自以为是的编辑们口服心服。她知
道,自己要在编辑部立足,就必须得先立威,不管什么人,在权势面前也不得不低
头。看来目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处理好与Z女士的关系。

  Z女士编辑稿件的时候又皱了皱眉头,她觉得新调入的两条新闻份量还不如原
来的两条新闻。她这人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她认为不对的事情,你要让她去做
,即便她努力克制自己,不想说出来,脸色一定难看极了。她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能
看到底的人。喜欢她的人称她为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简单纯净,清澈见底。不喜
欢她的人,称她为一根直肠子,说她经不起任何人的诱惑,只要人家对她说三句好
话,她就会把全部的心掏出来给别人。

  J女士将Z女士两次皱眉毛都看在眼里。

  Z女士一如往常,编稿、送校、送审。J小姐这次不同Z女士商量了,直接对
稿件进行了修改。Z女士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样合作比较轻松。她比较害怕别人徵
求她的意见,怕自己太直率,说出什么不恰当的话伤了别人。反正她是头儿,想怎
么改就怎么改。

  稿件改好之后,Z女士又打开了飞腾版,准备排版。

  版做好了,Z女士出了大样,将大样送到J女士手中,请她审版。J小姐告诉
Z女士,有两条稿需要调换位置,此外,应该用另外一张图片。

  “我是从您存的图片中选的一张啊!”Z女士愕然了。
  “可我并没有让您用这一张啊!”
  “那您就只留一张图好了。”
  “我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开始排版啊!”

  Z女士又皱了皱眉毛,她无话可说了。看来还是自己没有预先请示。

  J小姐看着Z女士紧锁的双眉,心里有些不快。这个女人,她以为她是谁呢?


  一个小时之后,Z女士根据新的意见把版排好了,再出大样,再次送审。

  J小姐觉得还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她在头条标题上增加了两个字。

  “您加上两个字是件小事,可整个版都要重新排一遍。”
  “有那么严重吗?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吧。”J小姐现在跟以前真是大不一样
了,她的确很有领导风度,说话从容不迫,仍旧很温和,甚至比以前更加温和。

  她站在Z女士身旁,开始一步一步地指挥Z女士排版。先删掉一段话,后增加
一段话,一会儿将图片的左边切掉,一会儿将图片的右边切掉。

  Z女士的眉毛皱到一块儿就再也没有分开了。截版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了。
可她的版却仍旧有一块500多字的空档填不上。这点活要在平时早就弄完了,Z
女士开始不耐烦了。

  J小姐没有理会Z女士明显的不快,继续亲临现场指挥。

  “图片下方再裁一行。”
  “二十四改为阿拉伯字母24。”
  “不要这么删稿,您怎么了?”

  Z女士做事的时候喜欢安静。她习惯于一个人编稿排版。她勉强压制住内心的
烦躁不安,定下心来,按照J小姐的指令工作。

  “这儿,给这儿加上一个蓝色的底纹。”
  “这底纹可不是随便想加就加的。”Z女士觉得加上去之后破坏了整个版面的
美观,忍不住顶了一下。
    
  J小姐也冒火了,她觉得今天已经受够了这家伙。她狠狠地瞪了这个桀骜不逊
的家伙一眼,她觉得z女士在向她的权威提出挑战。

  “……”,她吐到嘴边的话又打住了。她决定不跟Z女士一般见识。
  “还是加上吧。”J小姐沉思了片刻,坚定地说。
  Z女士手指机械地敲着键盘,脑子开始走神了。
  
  ……

  她痛痛快快洗了一个澡,回到卧室,放下窗帘,脱下浴衣钻进被窝,舒舒服服
地躺在丈夫身边,刚刚要睡着了,突然屋子里响起了一个声音:“您这么做不对,
您忘记吃维生素了,记住,每天一粒。”
    
  她迷迷糊糊地从床上爬起来,到厨房倒了一杯水,抓起一颗维生素放进嘴里,
吞下去之后,梦游似地回到床上,又睡着了。

  睡梦中那声音又响起来了,声调里透着关切:“您今天还没锻炼呢?您忘记了
您每天要跑一英里的计划啦?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明天再说吧。”她机械地应付道。
  “您这睡觉的姿式也不对,您不能这么仰着睡……”那声音变得更亲切温柔了
。
  “……”她实在是太困了,眼睛都睁不开了,想说什么,终于没能说出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她觉得自己睡在一个摇床上,被人摇啊摇啊,终于摇醒了。

    
  “您动一动,您不能这么仰着睡!”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更加执坳更加坚定不
移地说。
  “别吵!我就爱仰着睡,怎么着了?”她本来想翻个身,一赌气,坚决不翻身
了。
  “不行,你一定要侧着睡,往左侧!”声音里透着一股权威受到挑战的恼怒。

  “你是谁呀?你他妈的有什么权力窥探我的卧室,有什么权力对我发号施令,
有什么权力管我朝什么方向睡觉,您管得着吗?”她清醒了,不再逆来顺受了,大
声地喊出声来。
    
  “你说的什么呀?走神了吧?”J小姐脸上掠过一丝不快,但她很快就克制了
自己,镇定自诺地安慰烦躁不安的Z女士。“别急,会好的。”

  还是人家镇定,人家指挥你怎么着了,人家是头儿。难怪人家这么年轻就能升
得这么快,人家就有这当头儿的素质。Z女士定了定神,心想,还是自己缺乏耐性
。

  J女士守在打印机旁边,检查大样小样,看完之后觉得挺满意,说:“发排。
”

  Z女士一看,截版时间已过了40分钟了,虽然没看大样小样,心里有点不安
,但头儿已经终审通过了,她不好意思说自己还要再看一遍,不敢怠慢,赶紧发排
了。

  Z女士紧皱的眉毛变成了满脸怒容。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今天在稿件处理
上,版面编排上都违反了新闻和报纸版面编辑的一些常规,版面很难看,又延误了
截稿时间。

  今天这块版编得窝囊,她心里疙疙瘩瘩的。通常情况下,只要她认为是对的事
情,无论遇到什么阻力,无论有什么样的人反对,她都会坚持到底。喜欢她的人说
她坚持原则,不喜欢她的人说她死心眼,不懂得变通。今天她却什么都没有说,也
没有坚持去做她认为应该坚持的事情。

  Z女士的种种神态J小姐都看在眼里。她也皱了皱眉头。不过她相信自己能够
掌控局面。她走到Z女士面前,双手钩住Z女士的脖子,亲切地说:“今天多亏遇
着你这样有经验的老手,不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多谢了。你觉得我们之间的
合作有些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吗?”

  Z女士看到J如此有诚意,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她责备自己太小心眼,过于认
真。她对J小姐说:“坦率地说,您是头儿,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掌控全局上,
这些编辑方面的细活,留给编辑处理就行了。”

  “您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我再想想吧,可您别不高兴啊。”

  Z女士觉得J小姐真的是心胸宽阔。她将自己的编辑经验毫无保留地倒了出来
,最后就如何提高工效,如何减少重复劳动,如何合理使用人力,提高质量等等,
谈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J小姐对此表示非常感谢。

  凌晨三点,两个女人并肩走出了报社大楼。一个帮另一个开门,一个帮另一个
拎着包,看起来,似乎象是亲密无间的两姐妹。

  一天过去了,两天也过去了。

  第三天下午,Z女士上班的时候,J小姐告诉她,老板找她有事。会有什么事
情呢?Z女士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她很久都没有找过头儿了,头儿也一般不找她。


  会议室里,老板和J小姐神情严肃地坐在桌子的一边,Z女士觉得气氛有点不
对劲儿,就一声不吭地坐在了桌子的另一边。

  “你前天编辑的版怎么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错误?怎么能够把希拉里是同性恋这
种稿放在头版?这不过是一种谣言,任何一份负责任的报纸都不能容忍这种错误。
”老板严肃地说。

  Z女士愣住了,她觉得自己是这块版的责任编辑,确实有责任,她感到非常不
安,立刻开始检讨自己,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确实做得不好,的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这件事情一定要严肃处理。”Z女士走后,老板仍旧很生气,坚决地说:“
不能就这么算了。”
  “Z女士特别自以为是,根本不听指挥,我没有能力管这样的人,您把我炒了
吧。”J小姐显得非常体谅老板苦衷的样子。
  “这还得了?怎么能不听指挥呢?谁不听话就炒谁!”

  Z女士被炒鱿鱼了。她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觉得莫名
其妙。她那简单的脑袋实在很难想得透如此复杂的事情。

※※※※※※※※※※※※※※※※※※※※※※※※※※※※※※※※※※
【小说连载】 目录

         晨曦初露
        ──青年小提琴家陈曦母亲回忆儿子成长的经历

            -李建华-

       第二部 恩师再造 在音乐的殿堂里走向世界

       (1) 父亲的远见    

  1995年9月,将满11岁的陈曦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中央
音乐学院附小,踏进了中国音乐学府的最高殿堂。他的第一位专业老师是中央音乐
学院附中小提琴学科教研室主任赵薇教授。

  8月26日的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带着大小行囊,踏上了开往北京的54次特
快列车。列车徐徐驶出了沈阳站,速度越来越快,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惆怅。当初是
那么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这一天真的来了,却发现有太多的牵挂难以割舍。我最
放不下的是母亲。这一去就是十年八载,即使可以逢假期回来,却再也不能象从前
那样时常去问候、照顾年迈的老人。母亲已经年过七十,我本应随侍在她老人家的
身边,让母亲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而我……人说忠孝不能两全,我是母亲儿子
不能兼顾啊。

  想起临行前,妈妈对我说:“我们有这么好的孩子能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多
光荣啊,你能去陪读是你的光荣,别人想陪孩子还考不进去呢,你别考虑我,我身
体好就是你们的福分,我能动一天,你就安心陪你的儿子吧,孩子是第一位。我们
这一辈子革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幸福吗!”妈妈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安
慰我的话。她越是支持我,我的心里就越难过。

  作为妈妈唯一的女儿,从记事那天起,我就倍受妈妈的宠爱。妈妈爱我,我也
爱妈妈,从我有记忆起就没有因任何事情同妈妈红过脸。小时候,有一次我犯了错
误,妈妈很生气。她把手高高的举起来想打我,我不知所措地望着她,等待她的手
刹那间落在我身上的某个部位,我不知道妈妈打我是个什么样的滋味,手落下来重
不重,疼不疼。妈妈的手在空中停留片刻就放下来了,她哭了,我也哭了。我一是
被妈妈的举动吓哭的,二来良心受到责备,能让一向性格温柔的妈妈发这么大的火
,我定是犯下了“弥天大错”伤了妈妈的心。妈妈后来说,她是被我吓哭的,她说
她看到我的眼神里透着从未见过的惊慌和恐怖,意识到她唯一的宝贝女儿被她吓着
了,她心疼的哭了。

  从那以后我就下决心不再惹妈妈生气。文革期间妈妈跟着爸爸受了很多苦,刚
过上几年好日子,爸爸又走了,留下她孤单地度过晚年的岁月。现在她唯一的女儿
又要远走他乡,母亲虽然不说什么我也能感觉得到她的痛苦,叫我怎能放心得下?
一想到母亲此刻可能也正在家中抹眼泪,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夜深了,喧嚣的车厢内渐渐地安静下来,车上的人多数都已经入睡了,陈康爷
俩也先后响起了鼾声,我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孩子小不懂事,他经过这许多坎坷才
进入附小,这是他的希望之路,他的心里只有憧憬。这会儿,他怕是已经在梦中与
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相聚了吧。陈康呢?这些天忙里忙外为儿子赴京做准备也累坏
了,累他也乐呵。儿子考上附小虽然只迈开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可这一步毕竟是里
程碑式的一步,他怎么能不乐呢。对于儿子的明天他也有一整套计划,在对待儿子
的问题上他似乎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从不见他摇摆不定。我就不一样了。我
先是为去京与否左右为难,现在虽然决心已下,真的付诸行动却还是感到了巨大的
压力。在家陈康是主力,到了北京就轮到我了,这一去到底能陪出个什么样来谁也
不知道,陪读,陪读,想了几年了,盼了几年了,这是我们的家庭梦想。今天终于
踏上了这条路,肩上的份量却比千斤还重。在北京的衣食住行怎么安排?儿子的身
体怎样将养?心性如何调教?专业课怎么帮他进步?等等,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思
前想后也理不出个头绪,这一夜我迷迷糊糊只睡了两个钟头。

  初到北京,因为一时找不到住处,我们只好先在朋友的招待所暂时安顿下来。
半个月后,我们经人介绍在学校南面的广电部宿舍院里租了一间不足九平米的房子
。听说这间屋子是厕所改造的旧办公室,房子四面没有窗户,门上仅有的两块玻璃
也脏得看不见人影。由于很久不用,屋里已积了厚厚的灰尘。没办法,以我们当时
的条件只能租得起这种屋子。何况这间屋子有暖气,跟住平房烧蜂窝煤比起来我宁
愿选择这里。

  谁都知道北京的地皮值钱,房子更值钱。近几年来,来北京陪读的家长越来越
多,附小、附中甚至大学都有陪读。几百个陪读家庭,把音乐学院附近居民出租的
房子全部租下,还远远不够。只要你今天垒起个窝,明天就能租出去。三、四平米
的仓房都剩不下。房费少则两三百元,多则八九百元,冬天全部烧蜂窝煤,北京媒
体给这里起了个名叫“陪读村”。我租的这间房子不在村里,最大的优势是有暖气
有自来水,比起烧蜂窝煤可是强多了,所以我很知足。房子找到了,我们娘俩有了
安身之处,陈康当晚就坐火车回去了。我先腾出个地方让陈曦练琴,然后里里外外
一通打扫收拾,想办法让这间斗室小屋能象个家的样子。屋里没有床,第一夜儿子
睡在了写字台上。

  第二天,陈康的战友送来了床和椅子,经过一番折腾,小屋里有了模样,北京
的头一个家就算安顿下来,生活井然有序的开始了。陈康留守沈阳工作,我在北京
陪儿子,一家三口开始了长期的两地生活。客观地说,那时候,我还只算是在“陪
”读,陈曦专业上的问题基本都靠陈康在沈阳进行电话摇控。

  进入附小,是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陈康对陈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
求。除了要高质量地完成老师留的曲目外,他还要额外练爸爸给他留的曲子。刚一
开始,陈曦不太愿意,认为已经上了附小,有赵老师教就行了,能把老师留的曲子
拉好、拉精就可以了。爸爸那两下子哪能比得了“中央”的水平。可是军人出身的
陈康是个非常执着也是非常执拗的人,非让儿子拉他留的曲子不可,他认为老师留
的曲子太少,必须多拉才行。他还定期从沈阳来北京检查练的效果。胳膊扭不过大
腿,陈曦心里不服也得照做不误。

  有一次,陈康又到北京看望我们,确切地说,是来检查陈曦的练琴情况。因为
看到陈曦进步很大,陈康不由得“飘飘然”起来,在这间没有窗子的小屋里发表起
即兴演说来:

  “曦子,建华,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先争取拿下院内比赛的第一,再拿全国比
赛的第一,以后你要去拿世界比赛的第一。”说完他转头用熠熠闪光的眼睛看着陈
曦。

  “没有这个目标,拿不出这个劲头,你还上什么中央音乐学院?咱们撇家舍业
的图个啥?你妈的幼儿园办的那么好都放弃了,我们一家三口人分居两地,所做出
的这些牺牲,就是为了要把你培养成小提琴家。”

  他背着手在屋内小小的空地间来回踱步,不时地停下来挥挥拳头以示决心,“
这一陪就是十年八年,到那时,不砸锅卖铁就不错了。不干则罢,干就干出个样子
来。儿子,你要想拿世界第一,就要从在学校里超过别人做起。学校里的人你都比
不过,那你还谈什么走向世界呀,参加国际比赛呀。”他进一步的往下说:

  “给你留的曲目,都是我反复考虑过的,技巧性的曲子要抓紧练,多练,手里
积攒些协奏曲、练习曲、巴赫的曲子还有中国的曲子,说用,你就能用上。北京这
里活动多,一旦有什么活动需要独奏,你手里有东西别人没有,那机会不就让你得
了吗?别说你老爸没钱,就是有钱也买不来机会,机会你得能抓住它才行呀!”

  他越说越来劲,一手掐腰,一手比比划划的,脚下的速度也越走越快,转得我
头都快晕了。

  “你们知道吗?能在舞台上独奏演出,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得去的,在舞台
上的感觉,你在台下是找不到的。你演得好,学校领导就重视你,老师心中就有你
,下一个演出机会可能还是你。说要比赛,别人还在找曲目,你已经有现成的了,
俗话说,家中有粮,不怕闹荒,你说你能不是第一吗?……”

  演说结束了,他又陶醉在为儿子设计的宏伟蓝图中了。我和儿子都被他的这番
颇有建树的理论说得晕乎乎的。不过我们心里更清楚的是对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
陈曦来讲,做到这些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而陈康的话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已得到了验证。那天,新加坡一所小学的室内乐
团来北京,同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进行艺术交流演出,附小校长刘湘艳老师想
在新生中找一个能独奏的孩子,有个叫张云的女孩子推荐了陈曦。陈曦真的在入学
第一天就高高兴兴地登上了学校的舞台,演奏了塔提尼的《G小调奏鸣曲》。这首
曲子旋律优美,是陈曦在开学前练的。他几乎是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上台演出的机会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陈曦在附小还没上完一学期就又幸运地
登台演出。类似的机会仿佛是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这不仅让我由衷地佩服起陈康
的眼光,连陈曦也比以前更乖更服从爸爸的指挥了。

  1996年5月31日,北京音乐厅举办“96希望工程‘六·一’联欢会”
,为失学儿童募捐义演。学校要从附小选一名拉小提琴的学生独奏一首中国曲子,
陈曦手里正好有一首我国著名作曲家李自立老师的《丰收渔歌》,所以又一次被选
中了。第二天是6月1日,正赶上附中校庆,他又在学校大礼堂演出了这首曲子,
入学不到一年,机会三次眷顾了这位有“储备”的琴童。

  还有一回,有位外国小提琴教授上专家课,由于是突然通知,老师都没有准备
。正为难时,赵老师见我和陈曦迎面走来,就问:“陈曦你想上专家课吗?”

  “想啊!”我们入校以来从没有上过专家课,当然很高兴。(我们讲的专家课
就是外国人来讲课)
“那你想给专家拉什么?”老师嘛,都想让自己的学生在专家面前展示展示,拉一
些炫技性的曲子。不过那时候赵老师还没有留过这样的曲子。

  陈曦大胆地说:“我会拉帕格尼尼的《魔西主题与变奏曲》。”

  赵老师惊讶起来,“呵,这么难的曲子你什么时候学的?”

  “刚刚拉下来的,是我爸给上的课,他让我没事时拉着玩的。”陈曦坦率地说
。

  赵老师让陈曦先拉一遍给她听,感到有那么点儿意思,技术完成的还不错,她
高兴地说:“行,你一会儿就拉它吧。”陈曦果真在专家课上凭这首曲子得到了专
家的表扬。陈康的苦心设计算是初见成效。

(未完待续)

作者电邮:huakangxi@hotmail.com
※※※※※※※※※※※※※※※※※※※※※※※※※※※※※※※※※※
  本期 责任编辑:赵 路             主 编:康 乐
     校  对:宋 强             副主编:幼 河
     发  行:王 锋            技术主管:古月思岭
     读者服务:康 乐            
~~~~~~~~~~~~~~~~~~~~~~~~~~~~~~~~~~
稿件问题丶建议丶红娘等请寄 fhy-cm@fhy.net
《枫华园》网站地址 http://www.fhy.net/;http://www2.fhy.net
          ftp.fhy.net (152.2.242.227) pub/fhy
~~~~~~~~~~~~~~~~~~~~~~~~~~~~~~~~~~
订阅或停订本刊,请寄电子信到下列邮址服务站,信内容(仅需一行):
subscribe list名称 Your Name 或 unsubscribe list名称
(例如,订阅简体字版本需要送电子邮件到:listserv@fhy.net,
信件内容为:subscribe fhy-gb YourFirstName YourLastName)
~~~~~~~~~~~~~~~~~~~~~~~~~~~~~~~~~~
版本   中文软件 list名称    邮址服务站地址   国际刊号
简体字阅读   需 fhy-gb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联机直读    需 fhy-hz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繁体字阅读   需 fhy-big5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国标码     需 fhy-gb2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五大码     需 fhy-big52   listserv@fhy.net    1198-1466
简体字美术打印 不 fhy-ps    listserv@fhy.net    1198-1458
~~~~~~~~~~~~~~~~~~~~~~~~~~~~~~~~~~
欲转载本刊原(译)作,可通过本编辑部与作者联系许可,并注明本刊名及期号
~~~~~~~~~~~~~~~~~~~~~~~~~~~~~~~~~~
本期编辑采用软件:汉王简◎江毅 (http://www.hanwj.com)
≈≈≈≈≈≈≈≈≈≈≈≈≈≈≈≈≈≈≈≈≈≈≈≈≈≈≈≈≈≈≈≈

Back to FHY Home Page